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现代保险业呼唤职业保险人 需全方位培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6日 15:37 解放日报

  《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建设一个市场体系完善、服务领域广泛、经营诚信规范、偿付能力充足、综合竞争力较强,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现代保险业。

  作为保险发展前沿的上海保险市场,要率先实现转型,发展现代保险业,由粗放型向技术型,从以保费为中心向注重风险控制的成熟市场转移,不再单靠降低费率等简单的方式竞争,而是转向产品、技术和服务的竞争。人力资源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处在市场转型和与国际接轨的关键时期的上海保险业,对人才的需求则不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还应重视质量的提高,尽快培育一大批现代保险业职业保险人。

  什么是职业保险人

  笔者曾在一家外资寿险企业从事过多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接触到不少优秀的保险从业人员,他们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学习和更新知识的热情;他们忠于公司、恪于职守;他们诚信、守时、讲究效率和团队合作;他们对客户忠诚,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这反映出一种职业精神,具备这种职业精神的人才就是职业保险人。当然,如果是管理者,还应当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出色的决策能力和沟通能力,擅长战略规划和组织实施等。

  保险以信用为基础,决定了保险业从业人员应具有诚信的品格。职业保险人理应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既为客户着想,又重视公司的信誉。职业保险人会非常规范、热情地回应所有客户的咨询,哪怕是潜在客户的诉求。他们知道,如果客户遇到不愉快的服务,公司的形象就可能会遭到破坏。上海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给不少从业人员提供了机会,当职业保险人因个人发展需要离职的时候,他们会对老雇主负责,保证原岗位的工作不因其离职而受到影响,按照规定履行完最后的义务。

  可以肯定的是,职业保险人越多,保险业、保险公司获得的认同度和信任度就会越高。

  上海职业保险人的现状

  目前,保险业与银行业等相比,职业化程度远远不够。如外资寿险公司目前主要采取合资形式,不像大多数外资银行那样由亚太地区总部直接负责人力资源管理,这必然造成保险公司的中外股东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不同,也使得职业保险人成长空间有点“先天不足”。

  外资保险公司目前正力推人才本地化,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本地化,发掘合适人员以取代海外派遣过来的管理人员。同时,不断进入市场的中资公司,也希望尽快找到可以立即开展业务的人才。这从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部分从业者通过更换企业获得了快于正常速度的晋升。

  而这种职位的快速提升,对人才的成长来说,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以人才培养的规律和周期而言,无论是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积累,还是在管理经验和能力培养,有些中高级经理人并不称职。而且,个别人对于职业发展欲望的过度膨胀,公司之间互相恶性挖角,时常会让那些频繁跳槽、职业性不强的从业人员不当获利。

  全方位培育职业保险人

  毋容置疑,初具规模的保险市场在人才职业化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培养职业保险人,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以及保险从业人员应共同担负起责任。

  首先,政府监管部门要对行业进行规范,对保险企业的公司治理、偿付能力、市场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并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创造行业发展和人才培育的良好外部环境。特别是要建立健全行业的个人信誉机制、全面推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等措施,以利于人才的快速成长。

  其次,保险公司应承担起培育职业人的直接义务。由于保险业的特殊性,公司自己培育职业保险人能获得竞争优势和主动权,有利于员工忠诚度的培养,有助于企业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保险公司应注重规划和周期,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和人才的成长背景,设计出循序渐进的职业发展计划,并建立起完善的人才业绩考评制度和公平竞争机制。

  再次,对于保险从业人员而言,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职业保险人,是市场的要求,也是个人事业发展的根基。随着保险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以及国际化、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相信职业保险人将越来越受欢迎。

  最后,保险行业还可以从银行、高科技等人力资源比较成熟和丰富的其他行业积极引进人才,以充实和储备职业人才。

  总之,在政府、行业、企业以及保险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保险职业人的队伍将随着上海保险业的发展,越来越壮大。

  (作者系上海市保险发展规划项目研究室研究员,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

  胡萍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