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产保险 > 正文
 

肥水不流外人田 大企业纷纷自建财险公司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 09:38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俞燕发 自北京

  去年保费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的财产保险业,开始成为产业资本的又一个进军目标。

  日前,中化集团表示,除中宏保险公司以外,还有意筹建一家财产保险公司;粤电力
(000539.SZ)也加入正在筹建中的阳光财险公司,和另一大股东中石化(600028.SH,0386.HK)一起成为发起人;而四川省投资集团也正在发起成立一家财险公司。

  据有关分析预测,未来五年财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0%~12%,到2007年财险保费规模将达到1300亿元,中国将成为亚太地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财险市场。

  投资机会少财险业受宠

  对于产业资本转而投向财险业,北京工商大学保险学系副主任李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去年以来财险业务发展增速超过寿险业,这成为吸引产业资本投资财险业的一个动力。

  “但投资于财险业还是寿险业,主要还要看资本市场环境。”李怡说。目前,投资于财险业的多是大型企业集团,它们比较偏好于风险管理,而财险业务的核心就在于风险管理,正好契合这些企业的投资偏好。“这应是产业资本最直接的一个因素。”李怡认为。

  据了解,虽然寿险业的利润率高于财险业,经营也相对比财险稳定,但寿险更易受来自于外部环境的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而财险则可以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来减少经营风险。另外,寿险业是长期负债经营,利润来自于投资和承保业务,更看重投资回报率。而财险的负债久期较短,因此利润主要还是来自于承保业务。

  业内人士分析,与欧美等国相比,国内财险公司尽管费用率很高,但赔付率低,综合比率低于100%,因此有较好的承保利润。而通过提高承保绩效,实现承保业务盈利,正是目前财险业提高资本回报率的有效途径。

  李怡认为,在目前投资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产业资本调整投资策略进军财险业,不失一种获利的方法。

  肥水不流外人田产业“自保”分享财险利润

  业内人士分析,以石油、化工和电力为主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进军保险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利于改善财务结构、分散经营风险。

  和寿险公司大打股东牌一样,财险公司更容易享受“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好处。对于这些大型产业企业来说,每年需投保的财险范围多、规模大,保费往往不菲。某财险公司一位负责人曾对记者表示,股东之所以投资于财险,就是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与其让别的保险公司承保,不如交给自己投资的财险公司来做。

  通过这种间接自保方式,这些产业界的股东可以把本企业的优势资源转化成潜在资源,分享保险市场资源和保险业利润。

  “但目前‘自保’在国内的法律地位不明朗。”李怡说。

  李怡指出,目前产业资本投资成立的财险公司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其主打险种往往带有股东的行业背景特点,比如汽车企业参股的保险公司主打产品是车险。“这样容易形成按股东所在行业来发展保险的局面,容易引起行业性垄断。”

  “三年怪圈”需要正视

  “一年发家、两年发财、三年亏损”的“三年怪圈”已成为财险业的一大现象,业内人士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有规模无盈利。对于将要进军财险业的产业资本来说,如何打破“三年怪圈”,是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

  对于大型产业企业来说,凭借股东的力量,短期内达到规模是很容易的事。某财险业内人士表示,光是股东的业务就够“旱涝保收了”。

  但从目前中资财险公司的业务结构来看,险种过于集中在车险、企财险和货运险上,特别是车险业务,一直保持70%以上的占比,而去年车险全行业亏损。此外产品同质化、竞争手段单一是财险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传统的保险公司和合资财产险公司也开始在财产险领域扩张,随之而来的竞争即将展开。

  随着韩国三星火灾海上保险上海分公司、日本财产保险公司大连分公司等外资财险公司获批“分改子”,外资财险即将开始扩张。而外资财险在责任险、货运险、保证保险等盈利性较好的险种上颇有优势。

  去年以来,中国保监会新批筹建渤海财险、华南财险、东安财险、阳光财险、都邦财险、天平汽车险等多家财险公司,截至今年4月份,已开业的财险公司共有29家(除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而中国人寿(2628.HK)和新华保险控股集团旗下的财险子公司也正在申请之中。国泰君安证券(香港)分析师戴祖祥认为,财险业集中度继续下降,未来财险业将是多头竞争的格局。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财险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