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保险案例 > 正文
 

从事保险业却没有安全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 09:24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夏金彪

  “流动人口之家”网站在北京的外来人口中很有名,它是有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主办的。在网站开办之初,设置了主要针对北京东城区外来人口的答疑栏目,该网站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已经渐渐成为北京外来人口寻求相关政策的一个网上窗口。记者就是在这个网站上认识张月英(化名)的。

  “我们家两代人都生活在北京,目前,我公公、婆婆总算都已经落户北京,而我和我的老公还在为此奋斗,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主要的是为了4岁的孩子,”她谈到孩子有些黯然,20岁就从河南来京闯荡,10年的在京生活磨砺了她的性格,似乎已经习惯了各种挫折。

  从刚来北京时的电梯工做起,直到现在保险公司的业务主管,作为一个外地人,她承受了比一个北京人更多的艰辛,“我做保险有7年多,我们保险公司为别人提供安全保障,消除别人的后顾之忧,而我自己却没有安全感。”

  两代人为落户北京而奋斗

  现在我的一家人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因为我和我老公的户口都不在北京,这就意味着不可能买经济适用房,由于外地人,存在着住房贷款方面的困难,因而买商品房对我们来说,还不能承受。

  我的公公和婆婆都是重庆万州县人,也算青梅竹马吧。我公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来北京当兵,退伍后,军转工户口转入北京市,总算结束两地分居的日子,但婆婆的户口一直没能解决。婆婆只能在家做家庭妇女,那是他们还年轻,身体也很好,公公也有公费医疗,有个头痛脑热的,公公在单位拿点药也就对付了。当时也没想太多,但等到他们儿子的出生,在给孩子上户口的时候,才意识到,孩子的户籍只能随母亲,这样孩子的户籍只好又落在了原籍:重庆万州。

  说到这儿,张女士叹了一口气,“前几年实行了户籍政策改革,但对我的公公、婆婆来说太晚了。”前几年,户籍政策开始改革,孩子出生的户籍由原来的必须随母亲,改革为孩子户籍可以随母亲,也可以随父亲。“如果当时的政策允许孩子可以随父亲的户籍,那么公公、婆婆的儿子,也就是我的丈夫,就可以是北京户口,这样我们的孩子出生后,也可以随他父亲的户籍,孩子的户籍也就落在了北京。”不过这只是张女士美好的假设,现实却难以改变。

  公公想让儿子走自己走过的路来改变儿子的命运。儿子也参了军,但是今非昔比,要进入北京的门槛越来越高,退伍后,他们的儿子户籍又退回到原籍:重庆万州。

  “我和他们的儿子是在北京认识的,后来成为我的丈夫,他现在在一家私营的厨柜公司做设计工作。”张女士告诉记者,“面对户籍制度,我们无能为力,只寄希望于多挣点钱。毕竟现在是市场经济,钱还是能解决如孩子上学的赞助费等一部分问题。”2002年,婆婆终于落户北京,根据户籍的有关政策,办理夫妻投靠入户的条件是:投靠人年满45周岁,且结婚时间满10年。婆婆满足了这些条件,可这时对他们一家人来说,婆婆的落户北京已经失去了太大的意义。

  从事保险业我却没有安全感

  虽然,婆婆有了北京户口,但年龄已经过了45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也已经超过了办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障三险的年龄了。去年,婆婆得了妇科疾病,进行了子宫全切除手术,花了9千多元,全是自费,家里的一点存款也被用完了。“现在已经为婆婆办了住院和其他的一些保险,我还为老公、孩子也办了相关保险,每年大约要交两万多的保险金。”

  “我想花钱来买安全感,”张女士有点无可奈何地说,“我始终意识到我们是外乡人”。张女士20岁高中毕业来北京投奔亲戚,最早的时候做起了电梯工,后来又换过多个工作,期间一边工作,一边自学了大学本科课程。1998年时,赶上了保险。“当时保险很难做,人们也不知道什么是保险,北京本地人不愿意去做推销保险的业务员。”

  “我和我老公都没有三险,我自己的公司给我上了商业保险进行了一点优惠。”据张女士介绍,根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发的《关于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有关规定的通知》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不管理职工档案为由,不参加社会保险,不履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但其实,很多单位,特别是私企都很少缴纳。我和我老公的单位也没有给我们缴纳,“但我们也不敢提什么要求,毕业现在人多,工作难找,再说我们还算外地人,工作就更难找,一些工作明确规定,必须要北京户口。”

  张女士告诉记者,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和北京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茁壮成长。“可是,我发现孩子一出生这种户籍的歧视就存在了。去年,北京出台了儿童住院互助金的相关政策,每位中小学生、婴幼儿每年只要交50元钱,每学年度最高可享受8万元的住院医疗保障,但必须要是北京的孩子。”由于不是北京户口,张女士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北京的小孩享受各种优惠条件,而自己的小孩被排除在外,“看来只能给孩子上商业保险,但孩子的商业保险特别贵。贵也要上,自己苦一点,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象其他的北京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保险人员新闻




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