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中国股指的产品指数化历程因循着新加坡路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 15:41 21世纪经济报道

  “很难说国内的股指期货设计具体向新加坡学了什么,因为东亚几个市场的股指合约设计都太相似了。”8月6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下称“中金所”)一筹备组负责人说。

  此时,新加坡交易所(下称“新交所”,SGX)中国股指将开,中金所筹备也已棋至中盘。根据较早前中金所内部一份研究报告,按该所现已披露的交易规则,其产品指数化历程依然因循着“新加坡路线”。

  新交所模本

  与中金所很多新生设计一样,指数的产品化及运作机制设计同样在研究之初放眼四海进行考察,新加坡是重要一站。

  接近撰写该报告的人士称,该报告旨在结合中国证券市场“新兴+转轨”的现实情况和指数产品化的运作现状,提出指数产品编制开发与指数产品化建议。

  记者注意到,此报告在列举全球四大著名指数

开发商(富时、道琼斯、标准普尔和
摩根士丹利
资本国际)及多家著名证券交易所,从证券市场综合指数到提供投资基金指数、高级衍生产品指数的发展过程和实施指数产品化的措施和具体运作机制后,提出的本土化建议弥漫着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南亚影子”。

  对于SGX,报告评价称,“在科技与新产品开发方面,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已跻身于世界上最具创新的交易所行列。”

  SGX旗下的衍生产品交易部(SGX-DT)起源于1984年成立的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SIMEX),主要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包括利率期货/期权、股票指数期货/期权、个股期货以及外币期货等。至2001年SGX-DT的合约成交数已达3000多万个,是1984年的200倍。

  报告认为,SGX指数产品成功来自产品创新快、对外开放程度大、市场风险管控体系健全、地理位置优越和选取指数产品本身等五大原因。

  交易所主导模式

  对于国际各大交易所推出指数的研究咨询机构主导、传媒机构主导、交易所主导及衍生四大模式,前述人士认为,较为适合中国国情的仍是交易所主导的模式。

  其中,研究咨询机构主导的模式,其开发指数产品的主要目的是为本公司的投资提供参考和为客户提供服务,在初始阶段商业动机相对较弱。

  而传媒机构主导的模式,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拥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通过传媒机构发布的信息能够将其特定的读者群体全面覆盖,传播速度及时快捷。

  报告认为,与很多新兴市场一样,鉴于证券交易所在中国证券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和指数开发上的雄厚实力,其已开发的系列指数在市场中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走证券交易所主导下的独立指数公司模式应该是我国指数产品化的理想选择。

  三选一

  而就交易所主导下的独立承担、与传媒机构合作及与外国指数公司合作三种模式,报告则更倾向于第一种———“独立承担模式既能够有效地解决由证券交易所的一个职能部门进行指数产品化所运作产生的局限性,又能够避免因完全脱离证券交易所后给指数的编制开发、市场推广带来的不稳定性。”

  参与编写此报告的一人士指出,事实上这三种模式在SGX都已有成功案例,如交易所独立编制的交易所股票指数系列(All-SingEquities);与新加坡传播控股集团(SPH)合作编制发布的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以及通过与日本经济新闻社、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公司合作编制的日经225指数、MSCI台湾指数等。

  “尽管日经225、MSCI台湾在新加坡取得巨大成功,但并不意味我们也会直接照抄这样的模式。”前述中金所人士认为,走国际路线主要是为了获取境外指数开发商的成熟编制开发技术、良好市场品牌、并利于为QFII等境外机构客户所接受等;但指数编制并非是一种高难度的复杂技术,在考虑到市场稳定并同时追求指数产品效益的情况下,该种具体运作模式只是一种具有较高参考意义的选择。

  但问题接踵而来———与世界上很多其它市场不同,中国存在沪深两大股票现货市场相互隔离的瓶颈现实。由此,报告建议,如果沪、深两家证券交易所在联合指数开发公司中的地位不明确,可通过以后的市场运作形成合作博弈。

  本报记者 王小明 实习记者 马春萍 深圳报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