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推动国际油价上涨的四大预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3日 02:42  第一财经日报

  杨元华 蒋梦瑶

  今年入春以来,油价开始回升,虽然供需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持续走高的势头似乎不减,并在6月份突破每桶70美元大关。在世界经济依然寒气逼人的大环境下,石油市场隐含着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

  一、石油市场需求依旧萎缩。

  今年五月中旬,国际能源机构(IEA)在月度报告中说,今年的石油需求预计将下降260万桶/天,是连续9个月调低全球的能源需求预期。尽管国际能源机构在6月11日将今年世界原油日需求量的预测微幅上调至8330万桶,但仍比2008年下降2.9%,相当于日均需求量下降250万桶。这表明,供求关系基本面并未明显改善,油价反弹缺乏稳固的支撑,上涨压力依然巨大。

  二、石油产品金融化为油市走势增加不确定性

  当今的石油市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货物交易市场,石油交易的金融化加剧了石油市场的剧烈动荡,国际油市已经从昔日的少数寡头市场变成相对大范围的垄断竞争市场。数据显示,目前期货交易量约为实物交易量的15倍。金融力量的参与使石油产品的金融属性日渐突出,投机因素使国际油价震荡风险增大,石油市场不稳定性增加。

  三、市场心理的脆弱多变。

  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原油需求急剧下降,油价迅速回落,创低的呼声甚嚣尘上,市场往往夸大危机的影响,使油价非理性地超跌,一度降到33美元以下,远远低于生产的成本价。这种超低价的态势是违背市场经济的三大规律,即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当时市场一片风声鹤唳,甚至爆出了油价将回跌到每桶20美元。当时市场的抗涨性极端强烈。经过一段时期的盘整行情后,随着全球经济状况的逐步改善,反弹的呼声又风生水起,抗跌性又重返市场。

  四、石油市场利益交织,矛盾突出。

  当前油市的剧烈动荡,从市场层面看,反映了供求关系平衡和失衡之间的循环变化,紧缓涨跌轮番登场;从各种力量角逐较量的层面看,是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和再分配,是利益、市场份额和控制影响力的重新洗牌;从政策层面看,这是产油国、消费国和石油公司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政策调整的表现,是适应市场变化和内外环境的过程。

  随着金融危机恶化势头得到抑制和全球宏观经济形势日显暖意,看多利好的乐观情绪又开始重返市场。全球近期各项经济指数显示,春末夏初之际,有几股暖流已经开始涌动,市场对经济回暖、需求增加和油价反弹的预期升温。从市场发展态势看,目前国际石油市场运行主线集中于四大预期,推动了油价上涨。

  美国和西方国家经济复苏预期,带动石油需求的增加。目前金融危机的势头已经受到了抑制,经济衰退恶化的势头在减缓,经合组织(OECD)6月9日公布的四月份综合领先指数(CLI)显示,全球经济恶化的速度正在减缓。如果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市场持续走强,就会形成美国经济有望年底复苏的市场预期;一旦经济恢复,石油市场会重新活跃,需求增加,价格上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秘书长巴德里认为,全球经济不断走强将推升油价。

  未来石油供应紧缺预期。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能源企业陷入资金短缺危机,投资大幅减少,产油国和石油公司纷纷延缓和取消石油投资项目,OPEC成员国至今已推迟了35个原有开采项目。国际能源机构(IEA)执行干事田中伸男最近表示,如果全球不采取应对挑战的有力措施,“2013年可能出现原油供应紧张或短缺”。

  美元贬值预期,推动了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产品价格走强的市场预期。金融危机后,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通过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变相印发美元。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买入3000亿美元国债,收购7500亿美元房贷担保证券,美元暴跌,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暴涨。随着经济状况改善,美元避险功能减弱,近几个月来美元贬值势头明显,5月下旬美元指数收报在80点以下。从汇率走势来看,美元长期贬值是一种必然结果;由于美元与油价存在的负相关性,美元贬值直接推动了油价上涨。

  全球通货膨胀预期,使石油期货成为投资热点。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零利率和低利率政策的推动下,融资成本大幅下降,流动性充裕,开始出现市场通胀预期。因为市场货币流动性的增加会直接推动资产价格上升,为油价反弹提供条件。同时,为了对冲通胀影响和保值增值,资金流向石油市场将成为必然。

  在世界经济和石油市场依然处于低温的环境下,我们应当看到,目前的油市仍处于调整期。但随着经济恢复和石油需求增加,市场会进一步回暖,油价依然存在上升空间。但是在全球金融和经济尚未走出危机衰退之前,油价有可能下调,但回落空间不大。从油市运行态势看,油价已于年初触底,所以跌到过去的低点可能性极小。如果目前全球经济状况不发生逆转,今年后期,原油均价可能在65~75美元之间。

  (作者单位: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