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

2013年12月05日 16:55  新浪财经 微博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期货业协会、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于2013年12月3日至4日在深圳举行。大会以“开放创新·合作共赢”为主题。新浪财经作为独家门户网络合作伙伴全程图文直播本次大会。12月3日下午分论坛⑤:金融衍生品与利率市场化论坛在五洲宾馆A座二层长江厅举办。以下为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讲演实录。

  连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在这里给大家报告一下我们交行的研究团队对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转型影响的一些看法。报告主要是基于我们近期所做的两个课题。一个是为银监会做的,重点是银行转型。第二个课题是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做的,侧重点是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国民经济以及福利的影响,其探讨范围比较宽一些。在这里主要是介绍一下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转型。接下来我要报告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个想要报告的内容是国外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转型发展的经验。我们认为,商业银行转型实质就是在外部经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银行依赖什么样的要素、借助何种手段、通过怎样的途径,对自己的发展方式、业务结构和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以实现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和银行价值的可持续的增长。其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发展方式的转型,二是业务模式的转型,三是管理的转型。

  商业银行转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转型意味着对现有模式做大范围的改动,是对自身系统的提升、完善和深化,不是简单的工作。银行的经营惯性使得转型必然会面临比较大的阻力,尤其是比较大的商业银行。银行越大,它内在的惯性就越强,阻力就更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融资体制变化和利率市场化都是长期的过程。利率市场化到现在为止已经是十七、八年了,但还没有完全结束,也不可能指望在最近一两年完全实现,恐怕还需要几年时间,刚才于行长也提到这一观点。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的转型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而且,转型本身带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转型也有风险。从国际上来看,有不少商业银行转型最终失败,或者说没有实现它最初的目标。所以我们认为转型需要稳步、审慎,逐步加以推进。

  同时,转型的路径选择也具有多样性。在发展方式转变上,商业银行都将从之前过于追求速度和规模、高资本占用和外延扩张型发展方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内涵集约式发展上。在管理转型上,尽管各个商业银行的内容、手段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是精细化、高效率、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应该是所有银行所追求的一致目标。但在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型上,银行转型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并不是唯一的,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进行选择。

  第二是利率市场化对国外商业银行的影响。在仔细考察了国际上很多银行利率市场化之后发生的变化之后,我们简单地归纳几点经验和启示。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不做展开。从相关国家一般的情况来看,利率市场化后银行贷款普遍出现了一个增长态势。这是因为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贷款利率是在持续地降低,银行要保持平稳增长,贷款就要多放,从而来减轻客户的间接融资成本,增加银行的信贷吸引力。所以对于银行来说,往往是利率市场化推进,尤其是到关键阶段,银行通常风险是有所增大。

  对存贷款利率的影响方面,理论上来说,利率管制取消之后,商业银行将有充分自主权向客户提供更优惠的存款利率以吸存揽储,整个银行业的资金成本将随之上升。实际上,对于多数国家,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通常是先上升,随后逐渐趋于平稳。举一个典型例子,韩国原本存款利率是奇高的,在利率市场化实现之前利率水平非常高。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之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反而有一个逐步、平稳向下的过程。在贷款利率来说,先下降、再稳定也是很多国家所呈现的一般性的规律。前期下滑的推动力主要是来自于银行同业繁荣激烈竞争。当然,贷款利率也不可能无限制下滑,当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银行间的竞争就会转到其他方面,价格竞争不大可能持续进行。

  我们再来看对利差的影响。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之后各国的存贷利差都不同程度收窄,这点是显而易见的。但与贷款利率的变化类似,存贷利差长期来看也将稳定下来。比如说在利率市场化之前的96-76年,日本银行的平均利差为2.29%,而在利率市场化结束后的95-2010年,日本银行业的平均利差降至1.72%;韩国也存在类似的情形,在利率市场化最初的72年,韩国银行业存贷利差高达3.79%,而在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的98到2010年,平均利差为1.67%。因此,这就说明贷款、存款利率变动非常之大。

  存贷利差持续下降导致相关国家的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随之减少,主要表现为其占比在下降。70年代初德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了90%,而1981-1998年这个指标降到了78%,99-03年进一步降至67.7%。德国也是一个以商业银行体系为主的,而且它是全能银行的模式。也就是说在德国,金融的牌照相对来说管制是比较宽松的,商业银行可以做保险、证券等等,我们称之为混业经营。这在德国以及西欧的国家,包括荷兰和比利时是非常典型的,其银行业占整个行业的比重是非常高的。现在很多德国的商业银行,包括德意志银行、德国商业银行都是这种模式。尽管如此,1999-2003年,德国行业净利息收入的比重还是下降到了67%。

  国外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之后的发展对我们有几点启示。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走过了十七、八年的路程,接下来我们认为还是会稳步、但相对较快地向前推进。对于我国来说,需要尽早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因为利率市场化对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小型商业银行和规模非常小的存款机构影响比较大,所以存款保险制度推出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应该说是在紧锣密鼓地研究过程当中。现在的问题可能主要不在于保费或者说最高的赔偿限额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都比较好解决。现在可能要担心的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有可能对市场带来一种信号,就是原来整个银行业都是隐性的国家财政担保,但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则明显告诉市场:未来银行也不是全部由国家财政来担保了,所以有可能会带来局部的存款搬家的状态,这需要我们加以密切关注,积极应对。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鼓励和引导银行开展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在利差收窄的情况下,在其它领域、主要是我们称之为中间业务领域要迅速拓展,这也需要有相关监管部门的鼓励和引导。

  第三部分是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的挑战和压力分析。    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还是会带来不少机遇的,一是产品创新和客户的服务方面,应该说为银行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可以推动银行的客户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二是促进银行优化业务结构。利率市场化推进有助于促进货币和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银行优化资产结构,增加资金业务的收入。我们可能也注意到,有不少商业银行最近几年来持续地发展资金业务,应该说对银行的盈利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三是中间业务发展的机遇。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给银行开展发行承销、咨询顾问、结算清算等中间业务带来机会。由于一段时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自身的制度建设还需要加以完善,所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有限的。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来看,未来资本市场还是可以期待的。我们也看到最近资本市场已经有了一些生气,已经有了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方向,这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很多发展机遇。金融衍生品也会给银行提供金融工具,同时也会带来投资收益,这跟我们今天的会议是很相关的。这一方面有助于商业银行增加控制风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会通过这种交易带来交易的收入。同时我们认为其他方面的改革如监管改革、金融脱媒等等,应该还会给银行整体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

  从挑战来看,短期内存贷利差收窄,盈利能力面临考验。首先从存款来看,存款利率在初期应该会出现快速上升的态势,理由主要有:一是我国长期存在着利率管制。当然最近这两年在这方面逐渐松动,主要体现在银行的理财产品等方面。但由于监管比较严格,总的来说存款利率水平还是受到目前体制的影响,如果一旦放开,其反弹力度会比较大,存款利率总体来说是低于均衡水平的。二是存款增速放缓,竞争十分激烈。三是货币政策中性偏紧,流动性偏紧。我们如果回顾一下利率市场化以来大概十七、八年的时间,中国的货币政策松动或者说偏松的年份是非常少的。这与中国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经济增长速度本来就高,对于融资的需求十分强烈,所以只有在遇到重大国际冲击的情况下,比如08-09年,而且也就是很短的一年左右的时间是相对比较松的。长期来看,尤其是考虑的目前货币总量比较大,未来货币政策持续相对偏紧应该是一个大的趋势。

  但中长期来看,存款利率还是会趋于稳定的,随后是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动而变动。因为存款利率明显上升之后会达到均衡水平甚至于超过这个均衡水平,它的进一步上升的动力也就不存在了。同时,银行也会重视非价格的竞争,会加大非利息收入拓展的力度。目前一年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大概是4.6-4.7%,一年期的SHIBOR大概是不到4.5%,而定期存款是3.5%。很明显,一年期的定期存款是明显低于理财收益率和SHIBOR的,这是不合理的。所以,如果存款上限完全放开的话,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应该会有一个百分点以上的上升空间,或者说是至少要上升一个百分点。我们上次在北京一个论坛报告这个课题的时候有很多专家参加,还包括像一些监管方面的领导来参加。其中有专家跟我们的看法比较接近,但是也有的看法比较激进,认为可能远远不只是一个百分点的上升。尽管看法有些不一样,但总的来说上升空间少于一个百分点的看法几乎没有。

  从贷款利率来说,短期内由于利率市场化导致竞争加剧,在银行无法迅速调整贷款结构,将贷款投向更具议价领域之前,贷款利率有下行压力。所以银行业现在也在呼吁推进贷款资产证券化,其实资是,证券化如果能推进的话,对于银行的盈利水平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它可以把过去的这些资产做一些调整,然后投向能够盈利水平更高的领域。但是,我们总体上认为贷款利率下行的空间将会是十分有限,甚至于在中国可能不会出现贷款利率明显下降的局面。理由主要:第一,贷款利率上限已经放开了多年,市场化程度已经不低了,而且最近下限也已经放开,所以贷款利率相对来说是比较接近均衡水平。第二,就中国整体的经济状况来讲,结构调整应该说还会有一个过程,难以迅速实现。实体经济在融资方面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在这个中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的制度性因素,主要是指我们的融资平台,它背后都是地方政府的需求,往往会使得这种融资的需求表现得更加强烈。去年到今年以来,融资平台的融资成本居然也会达到15%,甚至达到18%,这就说明它对资金非常渴求。还有就是M2和GDP之比高,未来货币政策总的来说应该不会放松的。在这种情况下,贷款利率通常有比较大的上行的压力。

  在2013年7月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的同时,保留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的下限,这主要是考虑到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需要。未来我们认为按揭利率下限放开将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贷款风险比较低,收益相对稳定,虽然收益不高。同时银行的议价能力比较弱,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政策调控的影响。但是这块资产对于银行来说是有助于节约资本的。所以,按揭贷款利率在放开之后的下行冲动可能会大一些,但是未来流动性总体偏紧也会限制这种利率的下降的幅度。

  我们再看利差在不同银行的表现。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业务模式是以低风险的对公业务为主,粗略估算存贷利差有100个基点左右的收缩空间。随着贷款利率企稳回升,存款利率逐步企稳,存贷利差也会逐渐趋于稳定甚至扩大。这在很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出现过这样的过程,先是收缩,然后平稳,后来又有所扩大,最终它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政策调控以及经济周期的变化,以及金融市场的波动状况进行波动变化。贷款利率下行压力和存款利率上行压力对于不同的银行是不一样的。对于大型银行来说,存款利率上行的压力相对就小一些,但是对于那些零售贷款占比不高的中小银行,无论是贷款利率下行的压力和存款利率上行的压力都会比较大一些,这就是它的业务结构的问题。对于那些零售贷款占比比较高的中小银行来所,其贷款利率下行压力小一些,但存款利率还是有上行的压力。

  利率市场化之后,从国际经验来看,为应对利差收窄的压力和保持盈利,银行往往会扩大信贷投放的规模,特别是增加高风险、高收益的信贷资产。在中国来说,我们认为要扩大规模是不容易的,因为整个银行业的信贷规模,按照监管的政策来说,每年它的增长是比较有限的,在有限的增长的信贷规模的情况下,接下来就是如何使有限的资源能够产生更高的收益,所以未来有可能会产生这种倾向,就是增加高风险、高收益的信贷资产。在房地产贷款方面来说,我们认为从行业需求来看未来还是会平稳发展,当然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银行是高风险、高收益,政策调控在未来应该还会继续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态势。所以对大型银行来说,还是会谨慎地在这方面进行投放。但是我们认为中小银行在未来受到盈利压力比较大的环境影响下,会加大对房地产这块的投放。所以未来房地产贷款的增速可能会比总体贷款的增速要快一些。

  还有就是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从行业本身需求来看,应该说余额已经很大了,但是它的需求依然会保持十分旺盛。从银行来说,它是一个高风险、但同时也是相对收益比较高的资产。政策监管来说应该会严控新增的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说对商业银行来说,有助于保持在这个领域中间贷款相对较高的收益,甚至于将来会提高它的收益水平。    再就是产能过剩,其信贷需求也是非常大的,但风险很高。银行会非常注意它的风险的暴露,监管会持续加强,所以我们认为银行在这方面投放会十分地谨慎。

  总的来说,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风险是会明显增大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能力要不断地得到提高。为了提高贷款收益,银行往往倾向于更多的涉足于高风险、高收益领域的贷款,这样会加大它的信用风险。同时利率风险也会上升,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风险,一个是重定价的风险,第二是收益率曲线风险,第三是内涵选择权风险。

  存款在未来不稳定性会继续发展,如果说未来资本市场尤其股票市场有很好发展空间的话,存款的不稳定性会进一步地增强。目前在资本市场状况很不理想的情况下,存款这两年依然是处在非常紧的状态。大家设想一下,如果资本市场再好一点的话,如果目前政策框架都没有改变,比如说存款准备金率还是目前这么高,存贷比还是按照目前这个要求来进行管理,那商业银行的存款压力应该会持续地加强。但是我相信随着环境的变化,政策框架和体系也会发生一些调整。

  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市场发展壮大,投资渠道会增加,处于追逐利润的目的,资金会频繁地在银行之间、银行和资本市场间不断流动,季节性波动进一步加大,并出现储蓄分流风险。存款稳定性的降低会带来潜在的流动性风险。这在今年6月末已经是感受到了。最近一段时间,尽管政策调控没有明显收紧,但事实上市场的流动性依然还是处于偏紧的状态。这使得银行更多地借助于融资,对银行提出了更高的流动性管理的要求。

  目前来看,由于种种原因,存款定价的能力提升是有困难的,同时贷款风险定价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还有市场化的利率定价机制需要逐步地加以完善。目前央行已经推出了贷款基础利率,另外SHIBOR在不断完善过程当中,所以未来存款和贷款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培育应该会逐步地加快。未来一段时间,在成熟的时候会取代目前的央行的基准利率体系。银行业务的转型压力也是比较大的。目前商业银行外延型扩张的发展方式比较明显,拼贷款、拉存款、注重规模和速度,过度依赖利息收入和批发业务,而且是同质化、单一化的经营。

  第四部分主要谈对银行转型的对策建议。总的来讲银行转型应该有四个方面的原则,第一是差异化的原则。这是转型的路径选择的多样化,市场差异化竞争和各个银行不同经营特点的共同要求,即不同类型的银行选择差异化的转型的方向。第二是适应性原则。就是转型和外部经营环境要适应,还要和自身的经营特点相适应。第三是协调性原则。发展方式、业务模式和管理手段,甚至包括经营理念都需要同时协同转型,才能够真正实现目标。渐进性的原则就是要渐进、审慎地推进。

  我们认为,大型银行未来转型的目标应该是一是优化结构,二是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发展各类业务,第三是综合经营,也就是国外称之为混业经营。中型银行的目标应该是服务中小、专业拓展、打造自己的特色,它同样要调整它的业务结构,要推进它的专业化的经营。目前有一部分中型银行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应该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事实上,一是要有理念,同时要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够真正推进专业化的发展。但中性银行要审慎推进综合化和国际化。对于大型银行来说,国际化、综合化现在已经发展得比较快了。比如工行在海外几十家分支机构迅速拓展,像我们交通银行也在目前这个十二家海外银行分行和子行的情况下,进一步拓展海外的分支机构。但是在中型银行来说这方面还需要谨慎,当然它需要一定程度的国际机构的布局,但和大银行相比显然没有这样的基础和条件也不应该这样做。小型银行要聚焦小微,立足社区,本地发展。一个是它要明确它的经营区域和客户的定位,第二是要精心培育它自己的业务特色。现在有一些小型的商业银行,主要是民营的,业务特色非常明显,或者说重点是聚焦小微,就在本地或者是立足社区,来发展它的业务,应该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小型商业银行同样不建议推进综合化和国际化。

  商业银行在内部管理转型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建议。一是经营理念上要强化以利润为中心。第二是资产负债管理要提升整体的管理能力。第三是授信管理要加强RAROC为的基本导向。第四是资源配置和成本管理要注重战略导向和效率的提升。第五是绩效考核要突出效益优先的原则。第六是风险管理要提升量化管理的水平。第七是体制机制改革要努力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体制。第八是信息化建设要打造智能化银行。

  相关的监管和宏观方面的政策建议主要是:第一要逐步渐进地推进利率市场化,为银行转型提供缓冲。目前来看,利率市场化应该还是处于稳步渐进的在推进,当然跟过去相比,去年到今年速度明显加快,我相信下一步还会有新的举措不断地出现,步伐在加快,但并不等于说最近这一两年当中就能够把存款利率市场化彻底加以完成。首先还是存款保险制度要尽快推出,至少推出以后运用一段时间,我们看市场总体的运行情况才能够说利率市场化最终完成大概是处在什么阶段。第二要进一步完善监管,适当缓冲银行在转型期的相关压力。比如再融资方面的,比如产品创新方面的,应该说在这些方面监管上都是有逐步放宽的空间的。    第三是要制定差别化的监管政策。我们前面所讲到,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特点,引导商业银行来差异化的发展,所以商业银行要差异化发展,首先监管要差异化。第四是鼓励和支持银行拓宽业务范围,为银行转型发展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我给大家报告的内容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方3“不要”回击日:勿再就识别区挑衅
  • 体育英超-曼联遭绝杀负 阿森纳2-0 切尔西4-3
  • 娱乐张艺谋回应移民质疑:愿让孩子做中国人
  • 财经任志强:限价式调控还会让房价暴涨
  • 科技中移动成首批4G牌照最大赢家 调查
  • 博客上海严重雾霾(图) 老外撞大妈拍照者致歉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报名胸口碎大石?大学生被熊女友恶作剧
  • 陶冬:2014年中国经济的看点
  • 何亚福:处罚张艺谋超生是逼富人移民
  • 张维迎:中国改革的前景和方向
  • 江濡山:卡梅隆访华 谁在给谁唱双簧
  • 赵伟:2013年全球经济低增长定局
  • 陈虎:搬掉三座大山股市才会真牛
  • 叶檀:比特币是纸币泡沫的巨大缩影
  • 姚树洁:拜登不敢叫板习近平的理由
  • 张明:外汇储备需要继续分流吗
  • 曹凤岐:英美新股发审制度是怎么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