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货已经上市近一年 它也被称作是中国资本市场划时代的变革
上市前,市场曾赋予它诸多神秘元素
事实上,期指的成熟和理智超过我们想象
一年走势:跌宕起伏
在去年4月16日,首批上市的四合约挂牌价为3399点,上周五,主力合约IF1104收盘于3276.4点,相差122.6点,跌幅仅为3.6%。 虽然事后从K线来看,市场跌宕起伏态势非常明显,去年4-6月是单边下跌行情,7月止跌回升,8-9月盘整震荡,10月快速上扬,11月震荡下跌,此后4个月在3000点-3200点区间内来回震荡。
但是,只有身在其中的投资者,才能深刻体会到一天之中的盘面变化,每段时间都有好多次从低点到高点的来回运动,而且速度非常快,投资者就坐在上上下下的电梯中。
比如在4-6月的下跌过程中,期指主力合约从3399点挂牌价最低下探2478.8点,每波动一点价值300元,这也意味着若从上市之初持有一手空单,已经损失27.6万元。
在这样的趋势中,多空投资者都感受到一丝紧张的氛围。指数每天依然还在跌,做多一不留神马上会被套住,如果不及时认赔,将会损失惨重。
做空,的确是顺应了市场的趋势,但是拿着多单过夜,却让人心惊胆战,万一反转来不及跑,累积利润可能一夜之间就会消失。
三大猜测:全部不准
由于股指期货能够做空,能够T+0交易,还有杠杆进行放大,因此在上市之前,市场有诸多猜测,但事后发现,这些猜测统统不准。
猜测一:到期日魔咒
在股指期货市场上,流传着一个关于到期日魔咒的故事。
这是指期货当月合约在进行交割当日,会对现货市场的异常影响,这种影响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交量急剧放大,二是股指大幅波动。
不过,这在股指期货市场上并没有发生,由于中金所将交割日现货指数最后2个小时的算术平均价作为结算价,在这种制度下,要想通过操纵最后2小时的现货指数价格的形式来获取到期日“效益”几乎不可能。
加上机构参与套期保值的力度较小,因此主力合约往往在交割日到来一个星期前,就提前移仓换月,因此期指上市以来的10余个交割日,都没有发生到期日魔咒。
猜测二:流动性不足
上市之前,由于交易所设置了50万元开户门槛,又对个人投资者持仓数量作出限制,
令投资者担心,由于初期期指开户数不是很多,股指期货上市后会出现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但事实上,股指期货推出至今接近一周年,截至上周五,股指期货累计成交5782.42万手,其间更换主力合约11个。
从成交量来看,去年4月股指期货面世,当月成交量仅143万手;7月、8月上涨行情中成交量达到峰值753.7万手和696.6万手,在刚刚过去的3月,期指成交量为446万手,市场成交远远超出预期。
猜测三:蓝筹股行情
由于股指期货以沪深300指数为现货指数,在推出之前,市场上有一种观点,对于现货的需求会催生市场对大盘权重股的需求,从而引爆一场大盘蓝筹股行情。
但遗憾的是,这种观点期指上市不到两个月就溃不成军。伴随着管理层收紧银根、调控房价等政策,期指走出一波下跌行情。
银行、地产、钢铁等权重股跌幅超前,直至一年后的今天,期待中的蓝筹股行情仍没有到来。
银行股平均市盈率已经处于历史低位,房地产指数更是较去年4月16日下跌-148.2点,跌幅达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