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孙才仁:走进新时代中国期货与金融衍生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7日 10:05  新浪财经
孙才仁:走进新时代中国期货与金融衍生品
北京证监局副局长孙才仁

  新浪财经讯 4月17日,由北京期货商会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北京)期货暨衍生品市场论坛”在北京国宾酒店召开,新浪财经作为独家门户网络合作伙伴全程图文直播本次论坛。以下为北京证监局副局长孙才仁演讲实录。

  尊敬的利奥·梅拉梅德先生、刘志超会长、李强付会长,各位与会领导和海内外嘉宾朋友,大家早晨好!

  2009年期货市场突破百万亿、昨天沪深300股指期货成功上市,揭开中国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新时代。借着股指上市这个春风,由北京期货商会和亚洲期货业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期货与衍生品市场论坛今天开幕。有诸多海内外专家朋友莅临指导,特别是有世界金融期货之父梅先生到会演讲,这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我代表北京证监局对与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大会取名“跨入金融期货新时代”。它告诉我们:以股指期货上市为开端,中国期货市场正式跨入金融期货时代,也预示着以期货市场为代表的,中国衍生品市场将乘着股指期货的东风,整体跨入发展的新时代。所以,我借这个机会为大奉上一个简单的发言,题目就叫:“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期货与金融衍生品市场”。我的发言包括三部分:

  一、中国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发展已具备较好基础

  首先,期货市场唱主角。4家期货交易所,160多家期货公司,2万多期货从业人员,24个期货交易品种,交易数量全球第二,交易金额130万亿,占GDP近4倍。股指期货4月16日上市交易,开启期货市场新时代。

  其次,远期市场活跃。十几个省市,数十家家大宗商品中远期市场,交易品种上百个,交易规模可观。可以期待逐步培育一个具有活力且规范有序的中远期市场,为期货市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三,其他衍生创新业务陆续开展。本世纪以来,外汇远期交易,资产证券化,权证交易,利率互换交易、融资融券交易,已先后试水,中国衍生品业务结构渐趋丰富。

  第四,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已有较好的基础。成功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近年来三大商品期货市场在国内外商品价格波动加剧且频繁的条件下稳步发展,快速增长。这在根本上得益于中国的期货市场日益提升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基础准备。2009年三大商品期货品种上市,昨天的股指期货上市,说明期货市场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创新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目前,期货市场投资者总量接近100万户,客户保证金规模超过1000亿元,2010年前3个月交易额达到47万亿元,年化规模超过180万亿元。说明期货发展的社会基础进一步夯实;加之强劲的经济增长也为整个衍生品市场的创新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进一步创新发展潜力大

  首先,危机使人们对衍生工具认识更加深刻。衍生品不当使用和缺乏管理引爆金融危机,昭示金融衍生品的巨大杀伤力。但危机引起对衍生工具关注的同时,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刻清晰,更加接近科学合理。衍生工具不都是有毒的,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是金融技术进步的产物,是市场经济发达的产物。中国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如何积极稳妥发展衍生品市场。衍生工具是高端金融技术,也是双刃剑,但关键在认识、使用和管理;用不用、会不会用,在金融危机时期的企业发展中呈现了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实践证明,在当代经济生活中,使用衍生工具比不用的好,早用比晚用好。中国衍生品市场必将得益于金融危机的有益启示而得到更加健康有效的发展,这是中国的后发优势,也是今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新的战略制高点。今后3-5年内能走多远,取决于认识的升华和创新实践的胆略与步伐。

  第二,经济强国不能回避衍生品市场和工具。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本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化正在形成。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促使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并加剧国际经济定价权之争。本世纪以来的大宗商品涨价、2008金融危机、2009能源、大宗商品价格重启上涨之旅,对中国影响巨大。现代国际竞争也是金融实力和话语权的竞争,科学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掌握价格风险管理工具成为现代经济和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要素;用好金融衍生工具,可以丰富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手段,在应对国际竞争和矛盾中更加自如。中国企业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化的潮流,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提升防范未来大风险大危机的能力,必须在过去已进行的体制制度创新和信息化改造两次革命的基础上,再进行一场新的革命——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依托的企业风险管理革命。

  第三,中国企业对衍生工具的使用并不陌生。尽管中国更广大企业在利用衍生工具管理风险方面存在认知欠账,人才匮乏,经验不足,但是,我国并不缺少风险管理的先驱企业。本世纪以来中国批准30家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海外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不仅积累了使用衍生工具管理风险的经验,而且对企业做大做强产生实质性影响,一批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更有套保企业因此把金融危机变成企业进一步扩张发展的机遇。外汇远期、利率互换业务对广大企业开展国际业务提供有效帮助。

  第四,支撑企业风险管理革命的四大基础要素。一是以期货市场为代表的衍生品市场的不断创新发展,提供体系完备、机制有效、管理有序、国际影响足够的市场平台。二是由顶尖级经济学家和团队参与的金融工程和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与传播的推进,以及由此推动的社会各层面观念认识的再变革、再深化、再普及,唤醒现代金融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正确引导经济金融化。三是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人才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和金融的短版在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和创新机制,要有培养百万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战略目标。四是在市场创新的潮流中快速形成的充满创新冲动和富裕创新成果的高端金融产业服务群,金融产业集群要扩大,金融服务能力要提升,服务技术、手段和方式要丰富。

  三、期货市场创新:引领中国衍生品市场发展走进新时代

  第一,期货市场快速发展、空间巨大。中国期货市场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06—09年连续高增长,算术平均增长率达77%,2010年前3个月增长近50%,股指上市后,突破200万亿不是梦想。即便如此,按照国际水平看,达到发达国家发展规模和水平,外汇、利率期货,期权有待加盟,中国期货和衍生品市场规模至少还有十几倍空间。

  第二,期货市场经济功能进一步提升,需求潜力正在释放。一是市场参与者快速增加,北京地区期货投资者由2009年初的58000户增加到2010年初的12万户,增幅达100%,吸纳保证金数量达到220多亿,增幅165%。二是企业认识提升,入市加快。抽样期货公司客户结构中法人保证金占比达到40~80%不等,有的公司该占比较2008年提高12或14个百分点,法人资金增幅比整个保证金增速快20~40%。三是套保功效明显的主要品种市场份额增大。2008-2009年23个商品期货品种里,前8个品种集中为工业品和饲料加工用品,交易量占80~84%。

  第三,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结构不断丰富。股指期货上市后,客观要求尽快完善金融市场和衍生品市场体系、丰富市场工具。期货市场在20年实践基础上,特别是经历金融危机的考验后,已经开始了结构丰富和深化的改革创新步伐。近一年多来,新品种上市步伐加快,股指期货在危机后很快上市,以及探讨准备中的期货公司业务多元化和国际化,都将使中国期货市场和衍生品产业的体系与结构进一步丰富,其功能作用会进一步发挥。

  第四,股指上市及期货市场变化,对中国衍生品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和经济生活影响深远。机遇与挑战并存。

  看机遇:一是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功能化,改变金融市场运行规律,促进市场拓展和深化。二是增进中国经济的金融化,以期货市场为平台,为中国衍生市场发展培育人才和产业基础,提升经济整体素质。三是投资和风险管理工具的多样化,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和互动,提升企业的抗风险力、资产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四是有利于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的话语权,增进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五是加速金融市场创新,带来泛金融产业群的兴起,对冲基金走向前台,高端金融服务业务空间巨大,金融衍生品市场和新金融产业成为经济新亮点。

  看挑战:一是金融市场一体化带来市场联动性增强,与世界经济不确定性相交织,对经济活动构成新挑战,企业风险考验变异,防范和管理风险的压力进一步剧增大。二是经济金融化带来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金融化,中国企业普遍面临金融观念、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人才准备的多重压力,适者生存,要求中国企业尽快适应环境变化。三是市场变化促进传统金融业的结构分化,竞争力排名将发生变化;金融和价格竞争的无国界性使中国金融面对国际金融的“近距离竞争”,金融业必须从观念意识和经营管理模式上实现转轨和现代化。四是对资本市场基础建设、宏观经济管理艺术和协作提出更高要求。驾驭好股指期货和衍生工具“双刃剑”,功夫不仅在期货本身,必须统筹思维,趋利避害,进一步推进市场体系、机制和工具的创新,完善金融运行和风险管理机制,夯实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防范系统性风险。

  结  语:股指期货开启期货市场新时代,也开启金融衍生品市场新时代。今天我们聚首在此,探讨股指和期货市场创新发展,明天我们将受益这个蓬勃发展的市场。希望今天的大会,能给与会的朋友们再一次带来有益的启示。

  谢谢大家!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