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内期指炒手跃跃欲试高频交易

  证券时报记者 张 宁

  本报讯“高频交易”作为新概念在国内悄然兴起之时,较为成熟的海外市场已因顾虑开始对该交易方式加强监管。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高频交易”的发展仍处于早期,股指期货出来后该类交易也达不到能够操纵市场的程度。

  美国监管举措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日前表示,将在美国时间4月14日针对“高频交易”进行讨论,并考虑出台一项计划,要求高频交易商向SEC报告身份和交易情况。据悉,SEC能强制要求自营交易商和对冲基金等大型非券商公司,在交易时使用一个ID号码,并向其提供有关交易操作及其对市场影响的信息。而在去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经暂停了一类突出的高频交易方式——“闪电交易”。

  实际上,对于“高频交易”给市场带来的影响,在投行机构之间早已有较为激烈的讨论。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的报告指出,美国股市总体成交量中约有70%通过“高频交易”完成,而进行“高频交易”的机构数量仅有2%。

  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认为,此种背景下,虽然“高频交易”对市场也有好处,能够增加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但一旦程序出错或人为疏忽都有可能对市场走势造成灾难性影响。如目前“高频交易”出问题多数是因为投资者向机器发出了错误指令。尽管到目前为止这种错误造成的影响还很有限,但已经多次造成市场剧烈波动。

  期货私募跃跃欲试

  在商品期货领域,目前更多的是一种“人为”的高频交易,通过操盘者的“盘感”来实现快速进出,其结果是出现了一批“期货炒手”,他们盘踞在上海、郑州、大连等距离期货交易所较近的地方,借助空间距离缩短、通讯速度快捷来加强交易速度上的优势。

  对于即将上市的股指期货,一些交易软件开发商已经研发出了多种套利模式的交易软件,正大力向部分期企及期货私募推销。据记者了解,对该交易软件感兴趣的期货私募不在少数。

  有券商人士则预计,除了“期货炒手”,国内首批进行高频交易的投资者还将大量来源于此前的权证投机人士以及ETF套利机构,从而导致了国内权证成交总额一度高于A股市场的先例。因此,部分期货公司也已将客户开发目标锁定在他们身上,期待这类交易能够带来更多的佣金收入。

  有业内人士认为,因为尚处于早期,国内提及监管仍为时尚早。知名期货私募宁金山认为,国内对于“高频交易”的定义相对宽松,利用程序一日之内进行50笔之上的交易应该就算高频了。但宁金山认为,由于技术上的差距,国内机构要实现完全或者半完全计算机形态的“高频交易”仍需较长的一段时间。

  相对于此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考虑实施的“身份曝光”计划,中金所却是在股指期货《交易细则》中早有规定,“会员、客户使用或者会员向客户提供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自动批量下单或者快速下单等功能的交易软件的,会员应当事先报交易所备案”。

  对此,宁金山认为,中金所应该主要是从系统整体的稳定性上考量,担心部分高频交易软件的操作频率远远超过交易所现有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造成类似“闪电单”堵塞通道的情况发生,而损害了其他客户利益。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