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胡俞越:培育CTA 打造中国特色的期货产业群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4日 14:33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09年11月14日第三届期货高管年会在北京保利大厦召开,新浪财经作为本次大会的独家门户支持网站,对大会做全程直播报道。上图为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教授胡俞越发言。

  以下为胡俞越演讲实录:

  谢谢各位,2009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都来得更早。但是我们这个会场确是春意盎然。今天上午还站了上百的群众。

  也就意味着中国期货市场的春天快要到来的。今年前10个月中国期货市场的交易金额已经达到100万亿,到这个月的第一个交易日达到100.3万亿。我们世纪之初那一年,2000年,成交金额是2.6万亿。中国期货市场取得这样的成就和今天这个主题,创新,发展,是吻合的。我相信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金额突破100万亿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壮大的结果。现在中国期货市场就商品期货来说位居世界第二位,据美国期货业协会今年上半年的统计,对全球69家衍生品交易所的统计,国内的三家期货交易所就交易量排名来说,大连排第10位上海排11位,郑州排13位。排名比去年都有大幅度提高。

  就品种来说,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在今年也全球排名第一。这点来看就表明了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壮大。100万亿还意味着中国的期货市场和中国的经济一同成长,一同进步。100万亿,我相信还意味着经历了这场金融危机之后,我们的企业,我们的投资者的风险意识,风险管理的意识在普遍的提高。当然后面还有一句话,风险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所以我今天利用这样一个机会来讲一讲,从CTA这个角度讲一讲打造中国特色的期货产业群体。

  我的内容大体分为这样几个方面:

  1、期货市场服务于国民经济风险管理

  2、CTA重塑我国期货产业集群

  3、海外CTA的发展状况

  4、我国CTA的运作模式

  5、我国CTA的风控制度

  一、期货市场服务于国民经济风险管理

  目前的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它要定位于国民经济的风险管理工具,而价格发现也有助于风险管理功能的发挥。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在产业,在企业风险管理当中的作用和它的功能发挥。

  (一)加强风险管理提高经济质量

  加强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经济质量,我这里介绍一个观点。是我的老师,人民大学的黄国成教授有一个观点讲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当中,生产与流通的百分比的关系。他的观点是有四个百分比,国民经济再生产过程当中,从时间占用上来说,生产环节占用5%,流通环节占95%。从生产费用角度来说,生产环节的费用占5%,流通环节费用占95%。从物质占用的角度来说,生产环节的物质占用占5%,流通环节物质占95%。产品不等于商品,中国是一个产能过剩的国家,产品的产销率一般在95%左右,也就意味着还有5%的产品只有只有产值没有价值。

  这个观点对我们做期货,做衍生品也很有启发。从全球化的国际分工角度来说,我认为中国现在更多的是做5%的事,而没有做95%的事。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说,无论从整个中国经济角度来说,产业角度来说,企业角度来说,现在更多的要从95%这方面做文章。这才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95%的盘子里面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说,大有作为了。

  加强风险管理对于提高经济质量大有好处,首先,利用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可以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整体国民经济抵抗宏观经济运行周期波动与外部冲击的能力。

  其次,利用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既能提升我国产业的发展质量与抗风险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又能提升我国企业的外部风险管理水平,形成核心竞争力。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的角度全面审视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风险管理作用,从而更好的地发展我们国家的期货市场以适应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发展状况,促进国民经济质量的提高。在2005年7月21日会改的时候我就提出一个观点,对中国经济现在来说,提高质量比增加数量更重要。现在来看,这个话题依然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期货价格成为宏观经济风险管理的重要指标。

  (三)期货市场与相关产业的风险管理

  我们有很多很成功的例子。

  1、一个成功的期货品种成就一个产业。

  比如说有色金属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在计划经济是被统治最严的产业。但是有色金属品种是我们国家在90年代初推出的期货品种,它计划经济统治非常严,第二,大多数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今天再来看看,因为中国有了铜铝锌这样的品种,大大提高了我们有色金属产业的竞争力,提升了我们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比如说大豆,大豆产业这个概念过去是没有的,就是因为大豆期货造就了中国大豆产业。

  2、期货市场引导相关产业发展方向。

  3、期货市场增强相关产业发展稳定性。

  4、期货市场保障相关产业发展质量。

  根据2009年国际衍生批与调期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世界500强企业明确报告利用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的多达471家,占比高达94.2%。在中国,相比之下进入500强的企业运用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的企业占到62.07%,在发展中国家,我们这个比例还是算比较高的。

  二、CTA重塑我国期货产业集群

  这是00—09年10月份期货市场成交情况,今年期货行业盈利状况会好于去年,但是总体来看期货市场已经连续多年的高速扩张,上升的斜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全国160多家公司实现的利润而言,尽管自我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横向来看,发展潜力、发展空间也是很大的。所以繁荣表象下依然有这样的困境。什么困境?160多家期货公司困扰期货行业,期货市场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单一的经营模式。目前期货公司唯一能够经营的业务就是经济业务。我这几年经常问这样一句话,还有谁比期货公司更懂期货吗?但是期货公司是不能做期货的。所以这个问题要解决。

  还有一个是投资者的结构不够合理。前两年我经常会描述中国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归纳了这样几个问题,品种少,规模小,散户占主导。金融期货到目前还是没有,规模虽然说上去了,流动性也提高了,但是散户占主导的格局依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所以企业整体参与的程度整体偏低。CTA将有助于期货专业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发展,拓展期货公司盈利模式,并服务于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

  目前单一的业务模式也就束缚了期货公司发展的路径,因为专业人不能做专业事,专业人不能做专业事就会导致期货行业出现优秀人才大量流失,市场风险也会因此加大。这些风险在期货行业里面表现还是比较突出的。

  我们现在把期货市场根据前两年国九条的定位,把期货公司和证券公司并列为要发展的金融企业。在我们国内的金融行业里面,进一步细分,银、证、期、保、信、基,期货行业是最弱小的。我这里就把证券、基金、信托、期货它们之间都有很高的相关性,我把它们的业务模式,盈利范围做了一个归纳。可以看到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业务范围是广泛的,期货公司的业务模式是单一的,盈利模式数量就来源于手续费。

  机构投资者我们呼唤了多年要培育机构投资者,证券市场经过超常规的发展,机构投资者确实基金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期货行业08年的数据还没有,07年的数据,我们现在在期货公司开户的,目前来看,有80万。在这80万的投资者个人开户数占96.66%,法人只占3.34%。法人开户从绝对数来说是增加的,但是从占比来说反而是下降的。成熟的市场,香港的期货市场上,它的投资者结构,这个图里面就可以显示很充分,海外机构投资者,本地机构投资者比例是占了绝大多数。散户占主导的危害,就会形成追涨杀跌的风气,不具备连续性,盈利能力偏低,加大期货市场的波动,流动性难以支撑市场发展,难以发挥财富效应。

  所以我个人认为发展CTA打造期货产业集群是机构投资者重要的发展方向。因为CTA制度可以让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通过专业化的管理,专业化的手段做专业化的事情。CTA也可以丰富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同时为机构投资者群体铺路。所以CTA应该成为下一个阶段期货市场首推的期货公司发展机构投资者的重点。

  未来中国期货市场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分为这样几类:保险资金、证券基金、私募基金、QFII、社保基金、大型企业。

  三、海外CTA的发展状况

  海外CTA发展状况,把它和对冲基金并称为另类投资工具。它的发展状况大体上是从70年代初开始起步,70年代初在美国成立了管理期货行业协会。CTA翻译成中文叫做商品交易顾问,商品后来又拓展到了金融期货领域。

  80年代得到飞速发展,90年代经历了7年的调整期。进入新世纪以后进入了一个二次腾飞阶段。现在根据美国CFTC最新的数据,总共有2534位CTA在册,这个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法人。正是因为2534位CTA管理的资产有2060亿美元,平均每个CTA管理资产接近1亿美元。

  2008年这场风暴全球是百年一遇,对冲基金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平均亏损比例高达18.3%,是有纪录以来最差的表现,其中证券类的对冲基金平均亏损率更是高达26%,CTA在2008年奇迹般的获得了14.05%的平均收益率。CTA是一个抗风险的,在几次大的危机当中表现都是相当稳健。

  我认为CTA的运作模式可以采用两种模式,资金的募集方式可以采取公募和私募。目前来看国内采用公募的形式还走不通,有法律障碍。美国有公募还有私募,除此还有个人期货管理帐户。美国CTA有非常完备的完善的法规体系,从1940年的投资顾问法到1974年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法。到2000年商品期货现代化法。监管的角度来说,美国CTA监管体系是非常完备的,相互制衡的。美国有SEC、CFTC、NFA、MFA这几家机构前面两个是监管机构,后面两个是行业自律机构。CTA自身有成熟的风控体系。

  四、我国CTA的运作模式

  CTA公募走不通就走私募,从私募起步。私募起步可以有这样几种方式,一个是期货公司设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或成立全资子公司。这两种模式就期货公司直接管理CTA的模式,用期货公司来设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或者成立全资子公司。还有一种形式可以在CTA制度运行平稳后获得部分股权成为CTA的非控股股东。

  在分类分级管理尘埃落定之后,据说有18家公司获得了A类资格。A类公司也不是万岁,今年是A类,明年是B类都是有可能的。应该允许A类的期货公司首先进行比如说资产管理业务,咨询业务,境外业务的探索创新。所以CTA就是我们探索创新一条很重要的路径。

  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主要是为了服务于现货企业。期货市场其实是个小众市场,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现货企业来参与套期保值交易,参与期货市场的避险交易。但是我个人同样认为期货是个小众市场,我们并不鼓励所有企业都赤膊上阵参与,你可以委托专业性的投资机构比如说CTA来为你提供专业化的服务。CTA这种特定资产客户管理业务,现货企业将是CTA的主要服务群体。这个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关系需要相关产业链都要相互联系,更加紧密。

  集合理财,现在法律上这方面可能还有一些障碍,我觉得这是可以积极探索的。我喊了很多年的让私募们阳光灿烂的活着,阳光化合法法。其中一个合理的途径就是发信托产品,这条路径我们绝对不能分歧。集合理财的模式是适应中小投资者最佳的选择。

  CTA还应当提前布局金融期货。在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金额达到100万亿的那一天,也就是上个月31号,创业板成功上市。创业板上市首日火爆异常。创业板推出以后,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反而加大了。而创业板急需要股指期货保驾护航,因为这种风险会传导到主板市场。所以说股指期货千呼万唤出不来。我个人预计创业板经过十年风雨路,创业板和股指期货都是在上个世纪的99年提出来要探索,但是创业板经过十年风雨路终于推出了,股指期货还藏在深山中,我个人预计明年上半年会推出。

  从布局来说要提前布局金融期货。还有另外一个重要问题,今年基金发行非常快,接近2700亿,其中指数型基金占到了接近300亿,而300亿当中的主力就是沪深300指数基金。现在总体的规模已经超过了1000亿份。是不是已经在为股指期货的推出提前布局?如果说股指期货要顺利推出,CTA也应该提前布局金融期货,所以CTA应该成为其他机构投资者进入期货市场的引路人。100万亿元的概念还不要为此沾沾自喜,纵观全球来看,全球整个期货市场,商品期货占的比例份额尽管绝对数是在增加,但是比例份额只占不到10%,大头是金融期货。经历了这场金融风暴以后,金融风暴就是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我们也注意到在这场金融风暴当中期货市场恰好成为了避风港。对于中国来说经历了这场金融风暴以后,我们的风险管理意识大大提高了,风险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风险管理工具没有意识提高也没有用。所以说我觉得应对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要大力发展衍生品市场。

  去年在这个高管会上,我提出了一个观点,正好去年是次贷危机爆发,金融创新美国要踩刹车,中国要踩油门。金融创新,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期货市场的发展毕竟是市场经济的精髓。

  所以CTA还应该提前从证券市场来看,从基金市场来看它已经在提前布局股指期货,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要通过CTA的方式提前布局金融期货?

  五、我国CTA的风控制度

  CTA的风控制度设计:

  (一)CTA高起点发车

  1、分类分级为CTA现行铺路,A类公司会在今后的创新业务中占得先机。

  2、合格投资者制度塑造CTA理性客户群体。

  ( 二)建立防火墙制度规避道德风险

  中国期货行业是最听话,最规范,监管是最严格的。CTA也就奠定了规范的基础。作为期货公司的子公司,一定要把母公司的风控体系嫁接过来。但是现在期货公司的单一业务模式限制了大多数期货公司的风控的空间。很多期货公司在具体操作方面还是新收。CTA顺利的承接在母公司的基础之上还应该借鉴国内国外的经验,探索管理模式。

  CTA需要严格专业风控。CTA是专家型的机构投资者,具有专家级别的风控制度。作为期货专家,如果因操作违反相关规则和制度导致帐户发生损失,CTA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份专家责任是保障客户权益的有力武器,也是鞭策CTA不断强化风险控制的动力源泉。期货的私募基金不妨可以探索有限合伙制的形式。基金的发起人和管理人作为合伙人,而投资人作为有限合伙人。这种模式对于发起人和管理者很大的风控的责任。

  CTA在我们国家目前还属于探索阶段,很多公司研究都在紧锣密鼓,通过培育CTA打造中国特色的期货产业群体,形成以期货公司为核心的综合的有深度,有广度的期货产业集群,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逐步培养出我国的期货产业集群,为国民经济风险管理服务,为相关产业和企业发展服务,专户管理和集合理财两条大路将并行不悖,公投释放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的专家能量。我相信CTA将扬帆启航!谢谢大家!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