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通胀压力下的股市失态是过度反应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9日 09:04 文华财经

  文华财经(编辑整理 李伶晓)--据21世纪经济报道6月19日报道,自6月10日沪深两市创下本轮调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以来,股市连续走弱,直到6月18日才开始出现反弹。究其理由,确实存在诸多利空的因素,但不管怎样,8%的单日跌幅还是让人感到有失常态——很难从过于理性的说明中找到满意的诠释。它可能是一种过度反应。

  

    所谓过度反应,根据就在于人们没有预料到央行此时此刻会加大力度去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因为汶川大地震后,市场的预期确实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首先,家园重建和奥运经济繁荣等原因,市场曾认为宏观调控的力度会减缓。其次,美元降息已告一段落,而5月份的CPI市场普遍认为有所缓解。但是,央行不仅没有放松宏观调控的力度、继续宏观调控的数量调整方法,反而存款准备金率一次性就提高1%的幅度。央行的这一行为大大出乎了人们的预料。人们在恐慌中重新开始梳理中国的宏观经济信息,从而调整自己的投资方向。

  

    首先,市场开始意识到外汇占款的严峻程度有增无减。这是因为新公布的外汇储备数据显示,中国在贸易顺差减少的情况下,外汇储备还在不断增加,由此引起的外汇占款问题继续严峻,这种流动性过剩问题随时可能会进一步推高已经在高位的、由成本型通胀输入所形成的物价水平。再加上央行票据目前正处于到期阶段,这又给市场增加了新的流动性压力。按以往继续发行央票回笼资金是常用的方法,但是,央行这一成本在逐渐扩大,而且时效性十分有限。于是,选择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方法,对控制货币流动性或由此引起的通胀水平,央行可能认为效果更直接、更强烈、相对而言,可能也更有效。这次上调就预计能一下子冻结银行贷款资金4000多亿。

  

    尽管近期中国物价水平的高涨趋势具有全球的普遍特征,是属于成本输入型的,不少学者也都认为货币政策对其控制能力十分有限;但是,央行从整体宏观经济的表现上判断:数量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更为直接地控制企业的投资规模,从而减少其对外部初级产品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输入型通胀的压力。所以,需要资金扶持的产业就必然受到重创。6月10日那天,我们已经看到对资金密集型的银行和地产板块的抛盘行为深深地拖累了大盘。

  

    其次,对新一轮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尤其是将被提出的资本市场开放和人民币升值等核心内容,中国政府可能想通过这种强有力的数量调整方法的实施,来阐明自己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的判断以及所应采取的政策立场。因为,在当前美国次贷风波没有平息,假如贸然中国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可能会进一步恶化目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流动性过剩的严峻态势;另外,从近期越南危机的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到,并不是通过调高本币价值就能够抵御外部通胀对本国产业增长的负面冲击,尤其是在东亚对外依存型的发展模式约束下,一旦汇率失去了竞争力,就将导致出口导向型的主干产业面临衰退的风险。所以,中国选择调高准备金率的数量调整方法,是综合考虑之后的一个次优选择。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当人们真正开始领会这些政策意图之后,也许市场很快就会出现理性的反弹。正如我们所见,6月18日十连阴后终收阳,沪指放量收复2900点。

  

    他预计,第二批煤炭出口配额的发放将根据市场供求情况以及第一批配额的消耗情况来确定,而最好的状况是发改委根据四家出口企业的长期协议的剩余数量,补发部分配额,以避免企业违约。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