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闻晨报刊]央行再加息也许不得不为 "弊端"同样不容忽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1日 11:04 文华财经

  文华财经(编辑整理 王亚男)--据新闻晨报刊3月11日报道,来自德银、中行、高盛等机构的预测多认为,压力之下,央行可能在近期使出加息这一"杀手锏"。

    今天公布的2008年二月份CPI(消费价格指数)数据将再创历史新高,8%的涨幅甚至只是市场预测的最低值。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工业品价格月度报告,2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年率上升6.6%,至此PPI已连续第7个月扩大升势,不仅高于市场预期,而且再度攀上3年来的新高点。

    按照目前市场的普遍预期,国家统计局定于今天公布的二月CPI再创1997年以来的月度新高已无悬念,为实现防通胀的要务,央行加息似乎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

    市场对加息预期反应强烈

    不出意外,二月的CPI、PPI都将在一月份的基础上继续上扬。2008年首月PPI同比大涨6.1%,创3年来最大涨幅;CPI上涨7.1%,刷新1997年以来的月度纪录。

    在此背景下,市场对央行加息的预期已空前高涨,由此作出的反应也颇激烈。昨天,沪指重挫逾154点,创出本轮调整新低4120.53点,深成指亦跌破年线支撑。更令人担忧的是,两市个股几乎是全线溃退,大盘蓝筹持续低迷,农业、创投等前期热点板块风光不在,人气涣散才引发了恐慌性杀跌。

    作为加息殃及的头号对象,金融股昨天充当了杀跌主力,银行板块一片惨绿,深发展、浦发跌幅超7%且均创调整以来新低。广发证券分析指出,2月CPI可能超过1月再创新高,这给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

    CPI连创新高,预示着从紧货币政策需要再紧一扣。兴业银行宏观分析师鲁政委预测,2月份的CPI将达到8.5%?9.2%,从目前情况分析,只有"强力紧缩"的政策才能实现今年4.8%的CPI目标。不过,鲁政委指出,央行是否应立即加息还值得商榷,毕竟,2月份的CPI需要考虑雪灾、春节等特殊因素。加息更多的是影响人们心理预期,抑制通胀最有效的办法是控制货币供给和信贷发放。

    昨天,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报于7.1080,创汇改以来的第二高。目前市场认为,汇率手段可以抑制进口能源类产品的价格,缓解国内通胀压力。此外,央行可动用的调控工具或手段还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定向央票和窗口指导等,加息并非唯一可选项。

    加息或成近期调控必选项

    现在来看,从紧的货币政策基调难变。对于今年物价走势,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列席全国人大会议时指出,去年下半年以来,物价上涨较快、较高,翘尾因素的影响对于今年的物价压力很大。

    来自德银、中行、高盛等机构的预测多认为,压力之下,央行可能在近期使出加息这一"杀手锏"。

    中国银行最新发布的预测报告称,2月整体CPI同比增幅可能达8.3%?8.7%。不排除央行在3月份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的可能。为抑制物价上涨,上半年央行有可能加息1?2次。

    高盛驻香港经济学家梁红预测,中国可能在"未来几天内"提高利率及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高盛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受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影响,2月份的CPI涨幅可能达到8.5%。

    加息弊端同样不容忽视

    近年,我国一直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频率与力度都是空前的。去年至今,央行已连续11次上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利率。目前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维持在9年高点7.47%,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5%,也达到了20年来的历史最高点。

    物价上涨的成因复杂,并非仅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即可解决的。而连续的从紧政策的累积效应已经显现,企业大面积融资困难、投资欲望持续降低。

    最近公布的各种数据也对加息形成挤压。美国二月份非农就业数据创出五年来最大降幅,采购经理人指数同期也大幅下滑,这两个被视为美国经济的"风向标"指数的糟糕表现,已向外界传递了美经济衰退日趋明显的信号,此背景之下,美联储持续降息几成定局,这也预示着中美利差"倒挂"的空间再度扩大,中国加息的预留空间已相当有限。已经有学者指出,央行应对金融市场的新变化作出全面判断,考虑停止加息。更有忧虑认为,如果央行继承去年的调控频率,很可能加剧我国微观层面的企业资金供求矛盾,进而导致宏观经济的"硬着陆"。

    货币政策并非万能法宝

    关于我国本轮物价上涨的成因争论目前也很激烈,部分机构认为,真正源头出自美元泛滥和人民币汇率的低估。人民币升值对外贸会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或其他措施予以解决。

    摩根斯坦利中国首席分析师王庆认为,未来四到六个月,美联储将至少减息100个基点。以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应成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穆迪认为,美国如果进一步降息,中国再提高利率只会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从而对物价上涨造成更大的威胁。

    事实上,前期的从紧货币政策已经见效,只是政策效果释放需要一个过程。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两会期间肯定了宏观调控的作用,并且指出,货币政策并非万能,不能仅依赖货币政策调控整个经济。在宏观调控上,应更多地发挥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更多地发挥价格杠杆在市场运行中的作用,良性配置市场资源。

    对加息弊端的顾忌,也使得央行进退维谷,虽然CPI指数始终居高不下,但自2008年起,中国已经历了近三个月的加息真空期。目前,央行在选择货币调控工具上,更倾向于发央票、提高准备金率以及汇率等手段。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央行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尤其是对资金锁定力最强的三年期央票的发行额度创下阶段性高点。央行昨天公告,今天又将有750亿元的一年期央票上市,以回收市场资金。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