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期货日报]油市错综复杂各方竞逐主导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6日 13:04 文华财经

  文华财经(编辑整理 李欣)--据期货日报2月28日报道,在市场隐隐的期待中,原油不出意料地站到了百元一线,并且谁都不敢断言这就是顶。

   中东石油开采成本在10美元/桶以下;俄国冻土带的开采成本在20美元/桶左右;海洋开采则会略高一些。一桶原油平均成本价格不会离10美元太多,为何它在市场上身价会翻上10倍呢?

   各种基金对市场的冲击常被人们诟病:全球每天需求的原油不过是8000万桶,而石油期货市场的日均交易量为1.2亿—1.6亿桶,业内人士估计,活跃在期货市场的基金接近2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绝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基金的作用局限在次一级的程度,最多促进了一些节点上的突破,它无法主导一波长期的牛市。美国国会曾对基金在原油上的投机行为进行了专门的听证会,结论是:基金并不是油价上涨的罪魁祸首。因此我们还得从更高层次来寻找原油牛市的起因。

   人们经常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但这还不足以概括其重要性,作为基础能源品种,它不仅与国际政治、经济密切互动,而且已经渗透进了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中。因此原油的供求变化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不稳定的全球政治、经济局势放大了这种担忧,也促成了油价的飙升。

   尽管我们不是政治家、军事家,但在分析原油走势时,还是不得不花很大一部分精力来关注国际政治。几个新兴经济体崛起导致的世界经济版图改变的规模、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也使得资源性商品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它们承载了更多的内容。原油的内涵更是远超过了普通商品期货具有的两种属性——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国际石油体系反映着国际政治的权力结构,同时也是大国实现或巩固有利于己的世界经济政治安排的重要工具。原油几乎成了不稳定的全球政治、经济的缩影,各种尖锐的矛盾在此交汇。它从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品,其价格问题也从来不是“纯粹的”经济学问题。

   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非市场经济国家,各国在牵涉到原油时,从来不介意伸出“有形的手”。美国对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施压,厄瓜多尔对石油超额所得征 99%的暴利税,拉美国家对石油资源实行国有化,委内瑞拉威胁停止向美国出口石油,中、日、俄在“安大线”、“泰纳线”上的反复争夺,白俄罗斯对通过其境内管道向欧洲出口石油的俄石油公司征收过境税,还可以包括美国对伊拉克的占领。

   生产方和消费方联盟的博弈。欧佩克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众所周知,为了加强对世界石油价格的控制,还进行了30年来的首次扩张,将非洲产量第二的安哥拉纳入阵营。习惯了高油价的欧佩克已经难以忍受油价大跌,他们不断发表“供求基本平衡”的论断。而消费方也在尝试加强联合,中、美等五个消费大国在能源方面也开始了沟通与合作,亚洲召开了主要石油供应国与消费国部长级会议,共同寻求能源安全和消除“亚洲溢价”,中、印、日在竞争的同时也表示要加强能源合作。

   各联盟内部往往也是波谲云诡。欧佩克内部常发出不同的声音,对成员的约束力有限,所作决议也常被阳奉阴违。沙特还曾威胁要增产以打压油价,以削弱伊朗援助伊拉克什叶派的能力。随着非欧佩克国家油气产量逐年上升和各主要经济体石油储备增加,欧佩克在油市的话语权实际上是在降低。另一方面消费方的联盟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诉求和激烈的竞争,有人断言永远不会有实质性的消费联盟出现。

   不管分析什么,人们现在言必谈美元贬值、流动性泛滥和次贷案,这确实也在所难免,毕竟美国经济虽然失去了全球经济发动机的光环,但以其庞大的规模,还是对世界经济产生其他经济体难以企及的作用。次贷案只是美元长期走软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个问题,它在引起人们对经济担忧的同时,又重创了美元的信用,对商品价格的作用难以简单表述。美元贬值和流动性泛滥类似于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对以美元定价的原油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很多产油国已经对这种状况表示了不满,并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不久前,伊朗开出了本国里亚儿结算的石油交易所;不久,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俄罗斯也将建立本国第一个原油期货交易所,希望制定自己的原油定价标准,这将对美元的地位形成更大冲击。美元长期走弱似乎成了大家心知肚明而又不愿声张的“秘密”,原因是人们都不愿这个过程导致全球经济的“休克”。而在未来美元继续充当定价中心、重新寻找新定位的这段时间内,商品价格仍能得到推动。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石油仍将是最重要的能源形式。通常认为全球石油开采年限只有40—50年,这无疑增加了石油的紧俏程度。产油国正通过国有化等措施加强对能源的控制,并可能限制未来石油供给。一些非欧佩克国家的原油产量增速开始出现放缓迹象,剩余产能有限。地缘政治的动荡、资源枯竭产生的不安全感促使各用油国在不遗余力地增加储备,供求也因此更显紧张。美国石油储备可供使用150天,而未来将翻番,大大超过原来《能源政策与储备法》规定的10亿桶(1吨约合7.35桶)最高容量;日本储备多达160天,但在油价超过每桶70美元后,已多次表示要继续扩大;中国的能源安全非常脆弱,目前正在进行的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目标是1000万吨,即使如此也只相当于30天的进口量,有意思的是,即便如此美国对我国储备油的用途及收储时间也已颇有微词,声称“令国际市场感到不安”。

   总之,目前原油卖方市场的特征决定了消费方处在被动局面,油价的牛市似乎难以遏制,幸好并非没有制衡因素。首先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后消费将受到一定制约,这一点无需赘言。

   高油价导致的收入效应(很多因技术和成本无法开采的油田变得有利可图)和替代效应(过高的油价促使节能方法和替代能源出现)已经显现,各种生物燃料的研究大大加强。石油-汽车利益集团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根本不想看到与之竞争的技术的出现,更分散的新能源体系会极大地减少他们的利润和势力,一直以来这个权势集团压制着替代能源的研究和发展,在美国的院外游说集团里,其影响力名列前茅。随着油价上涨,各国政府对寻找替代能源显然有了更强的决心。目前人们对生物能源、液化煤及绿色环保项目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只要有足够的投入,新能源出现的时间也许比人们预计的短,难度会比预计的小。果真如此的话,欧佩克将面临真正意义上的“寒冬”。上世纪70年代石油禁运之后,节能和替代能源的运用就曾使得80年代出现了石油价格暴跌。

   原油蕴藏量直到现在也没有权威的数据。人们通常只关注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实际上美国还有另一个规模更大的阿拉斯加国家油储:仅其东北角1/4的地区就蕴藏30亿桶,而1999年能源部就已称这个估计是保守的。美国长期以来在很多地区只探不采,因此不排除通过公布一些戏剧性数据来给原油施加压力,就像突然宣布在墨西哥湾突然发现储量达全国一半的油田一样。

   产油区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经常会直接反映到油价上,我们容易直观地认为产区发生战争更将刺激油价上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991年“沙漠风暴”前后几个月里油价并未上涨,而是不断下跌,动力就来自美国抛售1730万桶储备;2003年伊拉克战争开始后,油价也出现了两个月的下跌,并维持阶段低位振荡,直到年底才稳步上涨;2005年9月为了应对飓风导致美国石油减产而造成的油价飙升,26个国际能源机构成员进行了规模空前的集体抛售,压低了油价。尽管原油大的上升趋势没有因此改变,但就像我们看到的,“显而易见”的利多并不一定引起理所当然的上涨。

   市场认同油价高位运行是有基础的,但原油价格集中的矛盾之激烈、影响因素范围之广、不确定性之多,令其分析难度超出其他任何品种。各权威机构间针锋相对、预测与结果南辕北辙的情况屡见不鲜,美国著名的智囊机构兰德公司干脆就放弃对油价作任何预测。这最起码提醒我们,不要试图“一条道走到黑”。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