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1世纪经济报道]1月CPI或达7.1% 成本推动通胀压力趋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9日 09:34 文华财经

  文华财经(编辑整理 李欣)--据21世纪经济报道2月19日报道,国家统计局1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1%,比去年12月提高了0.7个百分点。

  

    这一增幅创下3年来最高水平,上一次最高纪录是2004年10月的8.4%。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对本报表示,尽管PPI高企,但仍然是食品价格上涨起主要因素,因此“不能说全面通胀来临”。

  

    不过,国家信息中心最近一份报告认为,生产资料价格走高可能推动CPI出现新一轮上涨。

  

    而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表示,原材料购进价格高企,与输入型通胀压力不断增大相关:最近4个月中国进口原材料名义值不断走强,而进口量并未出现显著上扬,主要是价格快速上扬,使得中国原材料进口名义值大幅上升。

  

    19日统计局将公布CPI数字,记者从各种渠道获悉,1月CPI或将高达7.1%。这一数字将刷新11年来最高,最近几年的高点是2007年11月的6.9%,在政府推出各种严控措施的情况下,物价涨势格外引人关注。

  

    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正趋大

  

    数据显示,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6.5%,其中原油、原煤上涨幅度较大,分别是29.9%和14.9%,同时,钢材上涨幅度也较大,普通大型钢材价上涨17.3%,中型钢材上涨28.6%,小型钢材上涨26.7%。

  

    祝宝良分析,原油、原煤的上涨受国际传导的成本推动影响较大,并非需求拉动。

  

    另外,受雪灾及低温气候影响,食品、衣着、一般日用品类增幅明显。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4%,衣着类上涨2.2%。

  

    雷曼兄弟公司亚洲经济学家孙明春分析,从历史数据看,服装类价格上涨明显,是2000年7月以来最快的增长。原因是“南方的寒冷天气和雪灾造成的交通不便导致供不应求”。

  

    更受市场关心的CPI数据于19日公布,7.1%的涨幅创11年来历史高位。

  

    中金公司哈继铭的研究团队在经过东北、四川和江浙等实地调研后认为,我国已经进入成本推动型通胀上升期,粮价、猪价将在高位运行,而且劳动力成本显著提高,这些都加重了通胀压力。

  

    其调研报告显示,养猪的饲料成本在过去两年上升了50%-60%,农民工工资则年均上涨了15%。

  

    粮价方面,化肥、种子及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扬,其中复合肥及农膜分别上涨了25.7%和21.4%;同时,国际粮价传导因素明显,大豆供给紧张,而我国又需要大量进口大豆。

  

    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到去年底,全世界粮食储备量降到近20年的最低点。另有资料显示,2008年3月交割的国际大豆期货价格创下34年新高,玉米价格亦升至11年高点。

  

    还有关键的一点是“人价”的提高。中金公司的调研显示,江浙地区近年来工资平均年增速达10%-15%,而且多数受访企业还表示,工资水平在2008年仍能保持10%左右的增长。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中小企业影响较大,可能在中长期对通胀形成压力。

  

    国家信息中心的报告也认为,物价周期性震荡上行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将成为一种常态,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较大。

  

    报告说,除了世界农产品高位运行的影响,能源、原材料、土地、环保等要素成本也将成为未来推动整体价格上行的重要因素,2008年消费需求拉动物价上涨的动力将明显大于去年。

  

    “从紧”政策不变 关键稳定通胀预期

  

    年初的这场大范围雪灾,使得中国经济在外忧内灾之下的未来经济形势以及宏观调控横添不少变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1月29日的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上表示,“要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尽可能长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月14、15日分别公布的货币信贷和进出口数据,使得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今后政策“不会有太大松动”。

  

    在15日的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朴民也指出,中央在年初确定的宏观调控取向是不会变的,即防止经济增长由过快转成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变成全面物价上涨。

  

    “从紧货币政策不能变,”祝宝良也向记者坚定表示,“关键是要稳定老百姓的通胀预期,这个更重要。”

  

    数据显示,1月M2增速为18.94%,比去年12月反弹回升了2.2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新增8036亿元,贷款余额增速为16.74%,比去年12月上升0.64个百分点。

  

    “数据反弹并不意味着从紧货币政策失效,”哈继铭认为,“因为由于春节移位因素,1月出现现金需求高峰推高了M2增速”。

  

    哈继续解释,将去年12月与1月的指标结合起来看,M2平均增速为17.83%,贷款平均增速为16.42%,均低于从紧政策制定之前的数据。因此他预计,接下来的货币信贷增速将回归正常。

  

    据15日海关统计显示,1月贸易顺差194.9亿美元,是2007年5月以来月度贸易顺差首次低于200亿美元;其中出口增长26.7%,进口增长27.6%,进口增速明显高于出口。

  

    鉴于进出口依然强劲,高盛中国经济学家梁红认为,从紧政策不会有所松动。

  

    如何从紧体现宏调的灵活性?孙明春提出防止投资反弹,要谨慎“从紧”。

  

    孙对记者表示,“如果为一时的经济增速问题而放松从紧,无疑是饮鸩止渴”,因为雪灾是暂时的,而更大的担心是政府换届年的投资冲动和反弹,以及由此带来的长期的产能过剩问题。

  

    许保罗也认为,随着美国乃至欧洲经济的放缓,中国的政策调整应该更慎重。

  

    “利息政策要稳健和谨慎,”孙明春分析说,“而财政政策应该多做一些,比如对种粮的补贴,对低收入者的补贴等。”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