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黑龙江吉林地区玉米考察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 16:29 新浪财经

  8月1日-5日笔者赴黑龙江、吉林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玉米考察,本次考察是对东北玉米主产区的第二次实地调研活动,第一次是5月中旬,主要考察的是吉林省等主产区的玉米播种和出苗状况,现在正值玉米的抽雄吐丝期,基本到了玉米生长的后期阶段,因此,此次考察的重点主要是玉米当前的生长状况、产量预期、新粮开秤前玉米以及作物年度末期的库存状况等方面。

  一、黑龙江及吉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有不同增加

  由于去年种植玉米收益较高,今年很多农民增加了玉米播种面积。笔者在此次考察中了解到,吉林省是我国最大的玉米生产省,2005年该省统计的玉米播种面积约是4300万亩,产量是1800万吨。2006年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4400万亩,比去年增加100万亩。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近年也呈快速递增趋势:2005年约为4090万亩,产量是1500万吨,是历史上少见的丰收年;2006年播种面积约为4350万亩,增幅为8%。

  二、玉米总体长势良好 可能再迎丰收

  今年黑龙江播种期气温较低,播种时间推后一个星期至半个月左右,后期由于气候条件较好,雨水比较充裕,玉米生长进度基本与往年拉齐。但进入7月份之后,黑龙江地区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并不利于作物扬花授粉,玉米质量料将受到影响,单产可能下降。在考察期间我们看到,从齐齐哈尔至大庆公路沿线部分地区偏涝,玉米叶发黄,严重地块成片淹倒。根据国家气象中心农业与生态气象室发布的7月下旬农业气象条件评述,当时东北、内蒙古中东部出现了明显低温、阴雨天气,玉米授粉结实率下降,生长发育延缓。

  黑龙江省整体粮食苗情情况表

  项目 亩数 比重同比

  一类苗 13000万81.2% -5.1%

  二类苗 2135万13.8% +3.4%

  三类苗 727.2万 4.7% +1.5%

  总体而言,由于今年播种期的天气问题和积温不足,黑龙江省的整体粮食苗情比去年略

  差。但结合种植面积增加,我们认为今年黑龙江省玉米产量仍将为略有增加局面。

  吉林方面,从当前玉米的生长状况与去年同期相比来看,除吉林省西北部的白城地区和松原市的少数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玉米长势良好,特别是吉林省的几个产量大市

  (县),如榆树、扶余、德惠、四平、公主岭等地的玉米长势要好于去年同期。虽然今年玉

  米播种期延后了5至7天,但由于后期天气状况良好,玉米长势基本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而

  且今年是农历闰7月,农作物的生长时间相对较长一点,这也使得每年这个时候对早霜的担

  忧减少了许多。如果后期没有早霜的影响,可以说今年的玉米仍然是一个丰产年。

  三、长期来看我国玉米增产潜力已经不大

  从东北两个主产省的情况来看,受前期玉米价格高涨刺激,吉林省玉米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由于耕地饱和及种植结构问题,增幅十分有限,总面积在4350万亩左右,较去年增加50万亩,增加面积主要是从大豆方面转来的,同时一些经济作物如绿豆、红小豆等种植面积也有所萎缩。今年玉米种植面积增长较多的黑龙江省农作物播种则呈现“两增一减”格局:玉米播种面积为4362万亩,较去年统计的数据增加315万亩;水稻播种面积3015万亩,较去年增加217万亩;大豆播种面积5507万亩,较去年减少814万亩。由此可以看到,首先,黑龙江省由于所处的积温带局限,适宜种植玉米的土地基本上受价格刺激均已利用;其次,玉米增加的种植面积基本上都是从大豆转来的,水稻价格近年来较为坚挺,实际上也在抢夺大豆的种植面积。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大豆价格在沉寂了两年之后,很有可能在2007年出现反弹,而如果产地大豆价格在2400元以上,原来种植大豆的农民就会转种大豆。因此从长期来看,在不进行

转基因品种种植的前提下,近三年来的丰收已经是玉米产量的顶峰,我国玉米继续增产的潜力和可能性已经不大。

  四、深加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改变东北玉米产销格局

  随着玉米深加工企业在主产区建厂策略的实施,目前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数量和产能迅速增加。,黑龙江省以华润酒精、格林淀粉、菊花味精等为行业龙头的深加工企业都在做大做强,玉米使用量越来越大,年用量约在650万吨左右。吉林省的深加工企业发展更是有星火燎原之势。酒精行业,以华润酒精、吉林酒精、新天龙酒业为龙头的企业都已完成扩建项目,年内扩建项目均要投产;淀粉行业,赛力事达、吉安生化等企业也在扩建,而除此之外,许多县乡级小厂也纷纷上马,并参与玉米抢购。根据已立项和即将投产的总生产能力计算,许多传统的玉米外输大县,如榆树、集贤等地,在两年内可能会出现本地玉米产量不能满足本地深加工需求的局面。同时,如果相关部门不对深加工企业的数量和产能进行规划,用不了几年,东北地区可能会出现从关外引进或者海外进口玉米原粮满足加工需求的现象。

  五、三足鼎立的收购格局将强化新玉米上市时的抢购特点

  自2005年以来,我们开始慢慢熟悉作为玉米收购新兴主体的深加工企业的收购特点,其主要的两次收购高峰分别在新玉米上市至春节前和春节后至3月份期间。在新玉米上市至春节前,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最为活跃,各企业均处于全力抢收状态,日收购数量可达到消耗量的4至5倍。在这个时期,企业在收购价格的制定上,往往高于周边粮库及贸易商的玉米收购价,因此牢牢把握住了收购市场的主动权。在春节后至3月份期间,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活动较前一阶段有所放缓,但日收购数量一般仍可达到消耗量的2至3倍,价格方面仍比其他收购主体要高。很明显,这两个阶段企业将收购占需求70%左右的玉米数量,是其全力保证粮源的关键时期,今年这种情况不仅将延续下去而且还会强化,从深加工企业今年纷纷收购粮库的举动就可以窥出一二。

  去年的粮库收购主体方面,由于企业股份制改革仍然没有新进展,就使得农发行贷款落实出现了一些问题,明显处于竞争不利的地位。不过,今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中储粮集团、中粮集团在吉林省大量圈地收购粮库,雄厚的实力使得他们在今年的玉米收购中将充当重要角色;而吉粮集团上一年度仅收购玉米80余万吨,今年下半年也重新整合了旗下的收储机构及粮库,意欲在新玉米上市时有所作为。

  而从贸易商这一方面来说,2005/2006年度的玉米现货和期货走势给了他们良好的贸易空间和套保空间,可谓收益颇丰,由于2006/2007年度玉米行情继续看好,一些大的贸易商已经有将贸易量扩大一倍的打算。因此可以说,今年三大收购主体的实力均有所增加,而农民在经历了上年度晚卖多收益的情况后,待价而沽的情绪将更为严重,三足鼎立的收购格局将强化新玉米上市后的抢购特点。

  六、新粮上市及开秤价分析

  现在市场正处于新旧粮交替的一个过渡阶段,由于市场利空因素较多,南方的饲料及加工企业采购态度比较谨慎,甚至可以说相对低调,多数看弱后市,基本将库存压缩到一个月以内,最多的也就是维持到新粮上市时。这里我们分析一下去年的市场情况,去年9月—10月期间,华北、黄淮地区出现了一个月的连续阴雨天气,新粮收割后无法晾晒,使得上市时间推后,由于饲料企业备货不足,市场供应非常紧张。因此,除了东北玉米主产区的天气状况外,我们还要关注华北、黄淮主产区的天气情况,毕竟在9月之后,黄淮地区的玉米批量上市后,该地区将再次成为市场供应的主角。

  而从开秤价来说,今年高于去年应成定局,从农委、粮库及贸易商方面了解的情况基本同我们在信息平台中的预测类似,吉林地区的开秤价可能在1080-1100元/吨(折和干粮),黑龙江地区开秤价可能在1040-1060元/吨(折和干粮)。而抢粮的局面将进一步强化,去年收购价高开高走,深加工企业短期大幅提高收购价挤压对手的情况将重演。

  总体而言,如果不出现严重的早霜,在我国玉米种植史上较为少见的连续三年丰产局面可能在今年出现,而由于深加工行业的飞速发展,再加上饲料行业的逐渐复苏,玉米市场供给充沛,同时需求旺盛,将呈现一个供求紧平衡状态。对于2006/2007年度的玉米价格来说,与2005/2006年度的市场情况类似,仍将是一个底部不断抬高的温和上涨格局。

  在这种情况下,把握市场的节奏就显得十分重要。由于已经连续三年出现粮价在春节之后上扬的局面,所以今年农民的售粮特点依然会表现为惜售,收购价格高开高走的局面不可避免,而这种预期很有可能会提前反映在期货价格中。同时从8月份到国庆节前,国内饲料企业的需求会出现稳步上升的过程,而关内地区玉米库存及新玉米上市能否衔接上也显得十分重要,两方面因素结合,我认为玉米期货市场很有可能在8月底9月初出现反弹行情。而明年玉米价格的第一个下跌时间可能会出现在春节以后的3月份,因为3月份面临春耕,农民将展开年度内的第一个抛售高峰,丰产压力将使玉米的收购价格有所回落或者裹足不前。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