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8日11:40 新浪综合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限塑十年喜忧参半——塑料袋限用拟扩范围 全民环保需多管齐下》、《以“限塑令”为切口激活环保动力、治理能力,让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两篇文章,使得塑料白色污染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十年前的2007年12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正式发布,近10年来,这份被公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在限制和减少塑料袋使用方面效果明显。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外卖、快递等行业迅速发展,“限塑令”效果逐渐弱化。

  据《人民日报》报道,今年11月初,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准备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限塑令”;国家邮政局等10部门也联合发文,着力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

  专家表示,这意味着“限塑令”将迎来加码落实的新时期。但要让“限塑令”真正达到预期效果,需要政策引导、消费自觉、替代品研发和生产供给的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塑料是从石油或煤炭中提取的化学石油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很难自然降解。

  塑料埋在地下200年也不会腐烂降解,大量的塑料废弃物填埋在地下,会破坏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的生长。

  如果家畜误食了混入饲料或残留在野外的塑料,也会造成因消化道梗阻而死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国家发改委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限塑令”实施以来,超市、商场的塑料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3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袋140万吨左右,相当于节约了840万吨石油。

  不过,一些农贸市场、商品零售场所内,超薄塑料袋肆意流通难题仍然存在。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大黄庄桥附近的一个农贸市场,几乎所有经营者都免费提供塑料袋。这些塑料袋上,没有任何生产厂家和生产规格标志,厚度上也明显低于0.025毫米的“限塑令”要求。

   

  同时,随着“互联网+”兴起,快递和外卖领域逐渐成为塑料袋使用“大户”。

  《人民日报》报道,相关统计显示,中国去年快递业塑料袋使用量约147亿个。

  今年“双11”的包裹量预计将达15亿个,其中大多数含有无法降解的塑料袋。

  外卖类APP“饿了么”近期发布的外卖大数据显示,中国外卖市场用户规模达6亿,2016年在线外卖用户消费频次每周消费3次以上的占比高达63.3%。

  按照这个数据推算,每周将有超过3亿份外卖被送出,如果按每份外卖消耗1个塑料袋计算,就产生了3亿个塑料袋。如果这些塑料袋废弃物无法得到有效处理,将是一场严重的生态污染。

  为配合“限塑令”落地,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8年联合发布《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其中对向消费者无偿或变相无偿提供塑料袋等行为制定了相关处罚措施,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人民日报》报道称,对于近年来出现的快递、在线或线下购物采用塑料袋包装,“限塑令”也没有明确规定,给了塑料袋继续泛滥的机会。

  “快递包装中的重点问题有3个,一是塑料袋、编织袋、透明胶带不可降解;二是有毒有害物质存在;三是绿色包装标准标识和检验检测机构不健全。快递包装多是用二次料再造生产,回收后没有再生产和再制造的价值。绝大多数包装和其他垃圾一样,直接填埋或焚烧,部分有再利用价值的快递包装受到污染,很难从海量垃圾中回收再利用。”北京印刷学院青岛研究院副院长朱磊说。

  同时,生物降解材料塑料袋、环保购物袋等成本高,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

  一般来说,生物降解塑料袋成本是传统塑料袋的2至3倍,目前全国生物基塑料和降解塑料产量仅十几万吨,和传统塑料千万吨的年产量相比差距明显。

  消费者对“限塑令”知之不详或主观上仍存图省事观念,也是造成“限塑令”执行难的重要原因。专家表示,在缺乏低成本环保替代品的前提下,很难通过高成本的抽象道德责任达成环保愿景。

  在11月2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准备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限塑令”,研究制定在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的相关实施方案,同时督促地方特别是城市加大落实力度。

  此外,将推广新型材料,征集、筛选技术成熟、产业基础比较完善的可循环、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在条件成熟的领域和行业推广使用。

  国家邮政局等10部门11月初也联合发文,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提出到2020年,可降解的绿色包装材料应用比例提高到50%。

  这意味着,“限塑令”将迎来加码落实的新时期。不过,要切实做到加码落实,亟需相关部门出台细则,明确监管者、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等各个环节的责任和义务,改变“限塑令”目前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同时,这也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外卖、快递的塑料包装将会涨价,经常叫外卖、发快递的你,要开始减少塑料包装的使用,否则你的腰包将会更瘪。

  “没有细则的法规就如同没有牙齿的老虎,看上去很厉害,实则作用不大。”北京中勉律师事务所律师黄丽凌说。

  一方面要“堵”,从源头上遏制。既然“限塑令”当初由政府推行,就不能完全依靠商家自觉来实现。环保、质监、工商等部门必须在塑料袋生产的审批、监控、执法环节中出狠招、抓落实,不让违规产品流入市场。

  另一方面要“疏”,完善塑料袋销售、使用和回收的全链条制度设计。可通过政府补贴,对使用环保袋的消费者给予一定奖励,鼓励更多人养成随身携“袋”的好习惯。

  同时可以参照海外国家经验,对塑料袋适当涨价,大家“扯袋”的手可能会停一停。

  此外,作为替代品的环保袋大都又贵又笨重。如果能利用生物降解等新材料,提升塑料袋的“绿色含量”,并做到平价又便携,相信不少人会乐于践行环保责任。

  共享模式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新思路。在今年的“双11”期间出现了可重复利用的共享快递盒,既解决了用户需求,又鼓励消费者减少使用塑料袋的频率。

  当然,无论是堵还是疏,最关键的坎是公众环保意识的转变。

  以全球“限塑”最为成功的爱尔兰为例,除了通过收税提高塑料袋价格,爱尔兰还将“限塑”重心放在了公民意识培养上。

  政府长期在学校、社区等开展宣传教育,给消费者分发环保宣传手册、环保购物袋等,如今爱尔兰全社会已经形成不接受、不欢迎塑料袋的氛围。

  海外限塑经验

  爱尔兰:征收塑料袋环境税

  为遏止塑料购物袋使用,减少白色污染,爱尔兰政府从2002年开始征收塑料购物袋环境税,所收资金全部交由新成立的环保基金用于环境保护项目。

  征税前,爱尔兰购物者每年约使用12亿个塑料袋。

  2002年开始征税后,爱尔兰政府5年内征得9868万美元税款,购物塑料袋使用减少了95%,人均年消费量21个,收税前则为328个。

  孟加拉国:违规者将被判刑

  孟加拉国从2002年3月开始禁止使用塑料袋。在实施这项禁令以前,首都达卡的950万人每天要消耗1000万只塑料袋。

  禁令颁布后,全国315家生产塑料袋工厂全部关门,塑料袋用量减少了90%。

  在孟加拉国,违反法律规定进口或销售塑料袋的人可被判处最高10年刑,发放塑料袋者则可被判处6个月监禁。

  韩国:旧购物袋换新袋

  从1999年2月起,韩国政府开始实行《节约资源与促进资源再利用法》,不管在商场购买多么昂贵的东西,商场都不会赠送购物袋,如果客人没有自备袋子,就要花100韩元购买纸袋或塑料袋。

  商店会原价收回这些袋子,顾客也可以拿用过的旧袋子到商店或超市换新袋子。自1999年实行购物袋收费制后,韩国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60%。

  英国:“无塑运动”早已兴起

  英国是欧洲诸国中最早禁止使用塑料袋的国家之一,2007年1月,伦敦33个区级政府联合通过一项法案,提议禁止商店向购物者免费提供塑料袋,如果有消费者确实需要,须交纳15便士税费。

  此法案目的是鼓励商家和顾客使用环保购物袋,以减少白色污染来源。自这项法案提出后,“无塑运动”在英国渐渐兴起。伦敦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禁用塑料袋的大城市。

  据中国日报网报道,在内罗毕的屠宰场,一些供人类食用的牛的胃中出现了20个塑料袋。当地兽医基尼亚恩朱说:“10年前我们不会看到这些,但是现在几乎每天都能看到。”

  很多塑料袋流入了海洋,危及海龟、海鸟、海豚、鲸等海洋生物的生命。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海洋垃圾专家哈尔卜说:“如果我们继续这样下去,到2050年,海洋里的塑料袋将比鱼多。”

  据海外情报社报道,每年从陆地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达800万吨,每一秒250公斤塑料垃圾进入海洋。

  垃圾已对693种海洋生物造成伤害或死亡,其中92%是由塑料垃圾引起的。

  海洋垃圾不仅会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最终也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影响。

  塑料垃圾产生的毒素会通过食物链完成生物性累积,人类食用这些海产品后就会受到这些毒素的影响。

  文章来源:标准排名官号

责任编辑:张瑶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