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7日23:40 期货日报

  6月各项重要经济数据公布,其中投资增速继续回落和不及11.8%的M2成为上周五期债价格大幅反弹的重要动力。信贷、社融强劲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好于预期等数据显示出经济企稳的态势。期债争议焦点在于央行是否降准以及投资回落是否会造成经济出现较大风险。目前情况来看,经济企稳但仍有较大压力,多空双方争议将会持续。央行上周末未进行降准,本周期债仍将维持区间振荡。

  从基本面来看,6月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出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影响开始显现,但投资持续回落加剧市场担忧。二季度GDP增长6.7%,持平于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但市场对新的核算法存在质疑,三季度经济下行压力仍大。具体来看,6月投资同比从5月的7.5%降至7.4%,民间投资继续大幅回落,整体投资虽不及预期但并未明显失速。6月房地产投资增速环比近“腰斩”,新屋销售额及开工增速创今年新低,房地产继续处于去库存阶段。信贷、社融强劲增长,M1—M2剪刀差扩大,表外转表内、直融比例增大等现象持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好于预期,地区分化加大。

  从政策面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市场一致认同的,但货币政策仍存灵活空间。市场对货币政策松紧的判断存在较大争议,这也是近期期债价格区间振荡的主要原因。M2继续低于12%水平,市场担忧年末能否完成13%目标,部分机构预测央行将因此进行至少一次降准,但我们认为目前仍有半年时间。前期央行基于对冲外汇占款减少而进行降准,且改革初期基于去产能和降民间杠杆导致的货币扩张减缓并不会长期持续,高速增长的M1提高了M2增长的潜在空间。在今年5月中旬,央行已提前就二季度、三季度M2同比增速下降作出判断,并表示第四季度M2增速会有所反弹。因此,在第四季度前,央行为达到M2目标而进行降准的可能性较低。从货币政策目标来看,控制金融风险和维持市场流动性是近期主要任务。这两方面都不支持货币政策宽松化,降息可能性较低。

  除了货币政策之外,期债争议的另一个焦点是对国内经济风险的担忧。经济结构改革初期,投资增速出现较快速度回落,特别是6月民间投资增速转负,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三驾马车”中仅剩消费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市场担忧消费贡献的增长难以弥补投资迅速下滑。我们认为,投资者不必对目前的投资增速回落过于担忧。首先,从细分数据来看,占比最大的制造业投资放缓是投资表现低迷的主要原因,其直接原因是去除过剩产能,这符合供给侧改革的预期。其次,从时间来看,政府计划的五年化解过剩产能的时间较长,减缓了政策对于投资的冲击。最后,由于前期制造业投资的高基数,去产能初期表现出投资较快回落。随着时间推移,其回落速度将会趋缓。

  国内经济形势总体平稳,国内商品及股票市场也显示出投资者对经济缓慢筑底的判断。投资增速下滑需要关注,但不必过分担忧。国内经济压力仍然较大,新的增长点能否支撑有待观察。国际市场避险情绪明显缓解,美国经济数据改善,国债收益率攀升。此外,国债收益率曲线持续走平,期限利差重新降至今年低位,市场短期资金利率保持平稳,短端利率制约中长端利率下行。因此,我们维持十年期国债收益率2.8%为今年底部的观点。盘面来看,T1609提前开始移仓,多空争夺激烈,短期进入区间振荡,2.8%仍为近期争夺关键位置。

  (作者单位:大地期货)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来源:“期货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期货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期货日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 SF114

相关阅读

中国应该走怎样的创新之路

中国足够大,中国人的心胸足够宽广,我们的地域差距又很大,我们应该既学德国又学美国。我们可以做像BAT一样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恐怕我们还要向德国学习,做一些连续性的东西,就是“从1到N”的改进,牢牢地占领中间技术。

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复苏大敌

中国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者,也是欧美乃至新兴市场实施贸易战的主要目标。尤其是美欧市场,以滥用和消费WTO的方式,几乎是对中国所有出口商品都启动“双反”调查。更糟糕的是,美欧正在协同立场,将贸易保护主义和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挂钩。

供给侧改革考验地方政府责任心

在供给侧调结构过程中,改善这个地方的教育结构,改善这个地方的资本投入结构等都属于供给侧,所以地方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非常大。但是地方政府官员需要有长远的观念,不考虑长远就是不作为,这对他们的责任心提出了更高要求。

80%利润流向金融业是种经济病态

目前金融业占据绝大部分利润的现状若得不到有效改观,中央政府出台再多的财税优惠政策都只能无济于事,这些优惠政策的果实最终都会沦落为金融业的“下饭菜”。同理,受利润低微瓶颈制约,非金融企业尤其制造业的未来经营前景将是暗淡的,甚至是死路一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