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特卢肯:全球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2014年05月28日 16:19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2014年5月28日,第十一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在上海举行。这次峰会的主题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前景与路径”。图为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董事长张慎峰(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2014年5月28日,第十一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在上海举行。这次峰会的主题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前景与路径”。图为美国期货业协会(FI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沃特·卢肯(Walt Lukken)(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14年5月28日,由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微博]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于5月28日-29日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前景与路径”,论坛下设十一个分论坛。上图为美国期货业协会(FI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沃特·卢肯(Walt Lukken)。

  以下为沃特·卢肯(Walt Lukken)发言全文

  很荣幸能与各位领导及行业领袖一同出席本次盛会,并在此发言。首先本人想特别感谢上海期货交易所杨迈军总经理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张慎峰总经理邀请我出席本次论坛活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中国成功建立了股票指数期货的新市场,该成就举世瞩目。我也期待中国金融期货市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很多人让我讲一讲全球衍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坦白说,这个话题很有挑战性,因为有太多的变化正在影响着全球的衍生品市场。

  让市场更加安全

  自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20国集团的成员国都在致力于对衍生品监管体系进行根本性重建工作。目标很简单:为风险的定价提供更高的透明度,并更好防范由一家或多家主要金融机构灾难性违约引发的风险。

  目标固然很简单,但实现这个目标却一点都不简单。实际上,虽然危机已过去6年,我们今天仍在为建立新的衍生品监管体系而努力。即便在工作进展最快的美国,仍有很多重要细节有待完善,对市场结构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

  交易/结算模型的兴起

  尽管如此,我相信有一个趋势一定会影响到我们大家。这个趋势并不是一个新趋势,但我相信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20国集团的改革后,它正在加速出现。我说的这个趋势就是指交易结算所逐步成为金融系统的中心。

  如果你看一下2009年匹兹堡峰会上促成的20国集团改革,你就会看到金融危机中我们学到的重要一课就是衍生品交易和结算所在金融危机之前、过程中和之后都没有受到干扰打断,持续良好运转 。在2008年9月最黑暗的日子中,整个华尔街仿佛都处在恐慌边缘,而在芝加哥、伦敦、法兰克福和新加坡等金融中心的衍生品交易结算所都在持续运转,成为市场定价和风险管理的中心。

  那时候,我担任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 的主席一职,这个机构是美国期货行业的政府监管机构。与其他许多经历过金融危机的人一样,我也得出如下结论,我们需要把场外衍生品从银行不透明的帐册中清除出去,然后放进结算所,因为在结算所风险更加透明更易管理。

  在2008年末,我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克里斯·考克斯和时任纽约联邦储备局局长蒂姆·盖特纳共同批准第一所信用违约掉期结算所的成立,之前正是这类产品几乎导致了整个金融系统的奔溃。自此以后,有超过50万亿美元的信用产品通过这些结算所进行结算,为市场提供了更好的透明度和安全性。

  正如其他国家在《G20 匹兹堡联合声明》中提到的,我们三人当时认识到针对市场定价和风险管理的交易结算模型很有价值。回眸过去的几十年,你会发现期货和期权交易在全球经济的任何地方几乎都呈现出爆炸式发展。50年前,期货和期权交易仅在少数几个城市开展,如芝加哥、纽约、伦敦和东京等。而今,期货和期权已在全球范围内被视为风险管理工具。企业用这些工具来保护自己免于各种商品的价格波动,如玉米小麦、原油、铜、塑料等……是的,甚至也包括鸡蛋和培根。

  20国改革推动了场外市场向交易结算所转移。比如在美国,我们现在已规定要求某些类型的利率掉期和信用违约掉期需要结算。约计超过80%的利率市场现在都需要结算。

  除了结算之外,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也规定这些产品必须在一个叫做“互换交易设施提案”(SEF)的类似交易型平台上进行交易,转变了交易员控制这些产品的传统交易方式。这些过渡现在都相对比较缓慢,但是假以时日,我期望更多的市场份额可以转移到这些交易模式上。

  同样的趋势也在欧洲上演。我们期望强制结算可以于今年年底在欧洲启动,之后的某个时候再开始强制交易。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其他地方也发生着同样的变化,尤其是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日本和新加坡。中国的优势在于拥有更加透明和中央集约式的交易模型,同时也目睹了未加监管的场外市场的危险。

  世界范围内场外交易市场的转型越来越深刻,使得交易结算所的作用愈发重要。

  转型的经济反应

  那么这个趋势有什么影响呢?对于使用这些市场的公司和监管交易结算所的政策制定者而言,有什么影响?首先,这些行业历经了经济和利润的重新洗牌,包括以此类商业为主体经济的城市。这里我想引用奥巴马总统的前参谋长,也是现在的芝加哥市长拉姆·艾曼纽尔先生的话。在2012年秋季,他出席在芝加哥举办的衍生品年会,与我们的会员们交流,艾曼纽尔市长直接与大家说到了期货行业的对芝加哥经济的益处,这个行业为芝加哥居民创造了约计10万个工作岗位,这还不仅仅是普通的工作,而是金融和技术领域具有高价值的工作。

  站在今天,很容易想象衍生品行业可以为上海这座城市带来同样的益处。上海拥有亚洲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两个期货交易所,而且还开始加速引进新的合约,当听说还会有更多“动作”,我非常激动。毫无疑问,上海已逐步成为不只是中国、而是全球的市场定价和风险管理中心的领头羊。

  太大而不能倒

  在我往下说之前,我得给大家敲个警钟,在20国改革中有一种风险并未能消除。实际上,你们也可以说这种风险已经在增加。我所说的风险就是交易结算所可能会变的太大,而且彼此关联,从而成为下一个“太大而不能倒”的例子。

  这个问题在衍生品领域尤为严重。由于掉期市场转移到交易结算模型上,这意味着衍生品结算所的风险也随之急剧上升。对于整个金融系统而言,我有信心改革能降低风险。但是目前风险还是集中在结算所和结算所会员身上,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以非常谨慎的态度管理这个风险。

  国际监管者已经意识到这个潜在的问题。这是我们制定结算所国际标准(CPSS-IOSCO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的主要原因之一,所有的结算所都在努力满足这些新的标准,我希望中国也能考虑实施这些重要的标准。

  巴塞尔协议III也已经要求结算银行设立独立的资金,防范客户或者结算所出现的违约行为。毕竟,是结算所会员提供了结算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金融资源。也只有结算所会员最有动力防止结算所承担过大的风险。

  然而,根据巴塞尔协议III的要求,很多机构需要承担的资金储备越来越高,公司合规成本的日益上涨,这很可能会产生一个不幸的趋势,即本行业进一步的整合。这个趋势在十年前就已开始。十年前,在美国有177个期货经纪公司(FCM),他们是把客户的基金用于交易期货的结算所会员,到现在只有100个了。十年前美国的前十名结算所会员处理69%的客户交易,现在这一比例则是77%。现在前五大公司占52%的客户业务,以前只有42%。十年前,结算会员持有的全部客户基金为620亿美元,而现在有1420亿美元,增长了129%。很明显,结算业务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几个公司手上。

  交易中心也上演着同样的故事。10年来,期货行业的交易额增长了191%,从72亿美元增加到216亿美元。但是交易额增加量了,交易中心却减少了。10年前,美国有18家注册期货交易所,而现在只有8家。

  更高的资金要求以及更高的结算和监管成本将推动这个行业的整合。虽然我们制定规则是为了降低市场上的风险,但是却无意间把市场上的风险集中起来,并且减少了新进场者的数量。这个新的趋势是行业和监管者都需要持续关注的。

  监管中的信任与合作

  随着我们见证全球范围的监管改革、诸多国家面临的紧缩政策和市场日益全球化的浪潮,有一个趋势愈发明显:监测全球监管系统将需要国内外的监管机构采取合作和务实的方法。

  没有一个监管者可以无需其他伙伴的帮助,来监测全球的市场。而搭建这种合作伙伴关系,需要监管者之间建立一种务实与信任。作为一个此类机构的前主席,我知道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

  我记得当我担任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时,我在2008年2月与中国证监会[微博]主席尚福林先生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签署这份文件对于推动两个机构之间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我也与尚主席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监管者之间建立这种相互信任关系可以帮助你度过困难时期,尤其作为政府官员肯定无法避免遇到一些困难,还可以帮你更容易达成双方互利的让步。

  让我们看看今天全球监管者可以抓住的促发展的合作机遇:彼此认可或者替代性合规这个概念。彼此认可或替代性合规是指:只要国外的法规足够全面并且具有可比性,国内的监管机构如有可能覆盖一个国外实体或交易行为的法律监管权,可以把监管权转予国外的监管机构。 

  这种国际礼让的概念是一种结果,而不是一种获得这一结果的办法。根据市场大小不同、成熟度不同以及人口形态和文化的不同,每个国家的监管方式肯定有所不同。但是有可能通过遵守类似IOCSO这种由标准创立者制定的国际准则来降低这些差异。我衷心希望监管者可以认识到寻求合作的价值,使国际全场得以发展,同时有效保护市场环境和参与者。这里再一次呼吁所有的伙伴们一起努力让这个新的监管体系更加安全高效运转起来。

  结论:

  总之,我非常荣幸能应邀出席本次盛会,我在此也要恭喜你们在建设中国期货行业上取得的巨大进步。我希望各国可以通力合作使这个行业成为全球创新的领军典范,同时有效保护这个市场环境及其参与者。如果我们这么做了,期货市场将会继续为全球经济健康且富有活力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统计局首次公布不同职业平均工资(详单)
  • 体育双少71分雷霆2-2马刺 世界杯历史图片
  • 娱乐央视证李瑞英离开新闻联播 做幕后管理
  • 财经深圳地产圈内称纪检审查开发商成交记录
  • 科技苏宁免费贴膜冲击街边贴膜摊
  • 博客轰动世界的山寨版狮身人面像(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2014大学生期望月薪3680元 跌至4年最低
  • 徐小明:退市制度对市场影响
  • 李锦:30家中国版谈马锡将会出炉
  • 郎咸平:关键十年 政府应该做什么?
  • 易宪容:国内楼市周期性调整不会中断
  • 融冰:银行股持有者须直面市场的冷淡
  • 钮文新:别再担心“钱荒”
  • 朱大鸣:地方不准房价降价的严重后果
  • 叶檀:南纺造假是砸向A股的一块板砖
  • 薛兆丰:打车软件倒贴用户是良性竞争
  • 张化桥:国有企业万寿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