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交易正进入‘淘宝’时代。”这是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微博]昨日在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风险管理服务论坛”上阐述的观点。
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给各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敞口,除了期货市场外,中国急需要一个多层次的衍生品市场来帮助企业管理风险。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金融衍生品场外市场(OTC)比场内市场更能够满足实体企业避险的需求。而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恰恰是互联网时代OTC市场的最佳平台之一。
胡俞越解释说,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是交易场所,也是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信息汇聚、整合与发布的场所。把众多影响某个品种供给和需求的因素汇聚在市场交易中心,并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转化为比较统一权威的价格,为市场参与各方提供相应价格信息,指导其买卖行为。由此,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现了相对分离,提高了市场运行效率,在实物交收环节再次得到有机统一。“这就和淘宝网[微博]所体现的功能极其相似。”
近年来,以淘宝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迅猛崛起,势不可挡,并带动相关的物流业、快递业、电子金融的快速发展。对此,胡俞越指出,以农产品、初级产品、工业原料产品为代表的大宗商品,采用电子化交易方式的中远期交易,将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市场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
“当然,这样的电子交易市场也存在弊端,比如,交易双方都面临较高的搜索成本、协商成本以及信用风险。”胡俞越表示,信用风险是大宗商品交易买卖双方无法回避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起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之间的联系,从全球范围来看,‘第三类衍生品’将成为趋势。”
那么,何谓“第三类衍生品”呢?胡俞越解释说,第三类衍生品是引入中央对手方清算模式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场外产品场内结算、场外产品场内交易”。在这个过程中,强大的信息技术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场内、场外两个市场的界限不那么清晰了。现代电子商务的形式,就有效整合了市场资源,理顺商品流通秩序,建立起各级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期货市场向下延伸、现货市场向上提升,期货与现货互动,场内与场外互通,这恰恰就是多层次衍生品市场体系的精髓所在。
对此,胡俞越还举例说,洲际交易所(ICE)是上世纪末才出现的交易市场,其近年来的崛起几乎和互联网的普及是同步的。今年,ICE成功兼并了纽交所和新交所,靠的就是互联网技术手段和其强大的清算系统——旗下五家清算公司。
对于今后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发展,胡俞越是这样定位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应成为期货交易所的场外市场或电子市场,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参股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实现场内场外有机对接。通过交易系统的对接,对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产品进行统一结算,形成以交易所为核心的交易平台和交易所集团。期货公司代理客户进行场内场外产品的期现套利、跨市套利、仓单互换,帮助客户在场外市场实现实物交割。由期货交易所牵头,制定相对统一、可互相转化的交易机制,通过对接系统共享交易信息,并借助期货交易所实现统一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