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期货及金融衍生品在宏观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大力推进其发展
李 强
期货市场服务经济发展作用的再认识
从经济发展全局看期货市场的功能作用
从宏观经济发展全局层面看,期货市场特有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社会成本,提高经济发展效率;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服务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以市场化手段参与国际竞争,获取战略资源,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在大国经济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
从国外发达国家情况看,20世纪70年代,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导致汇率浮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美国期货及金融衍生品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对美国经济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助推美国金融模式全球化,强化了美元霸权,稳固了全球定价中心、金融中心、金融霸权地位,实现了美国的大国金融战略。
当前,我国经济的转型、人民币的国际化、利率的市场化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与美国当时的情形都极为相似,借鉴国外经验,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期货及金融衍生品在宏观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大力推进其发展。
从市场经济发展效率看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
价格是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信号灯”,是调节市场行为的有力杠杆。价格发现是期货市场的核心功能,也是期货市场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有效发挥对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理顺市场经济定价机制,引导资源合理配置,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期货市场独特的交易机制有利于形成更加真实、连续和权威的价格,更好地发挥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挥期货市场交易定价机制的特点,有助于信息的快速传导,进一步深化我国价格体系的市场化改革,特别是推进当前资源性产品,如石油、天然气等的市场化定价机制改革,全面提升我国市场经济的效率。
二是有利于形成大宗商品的定价话语权,维护国家重大经济利益。成熟的期货市场在大宗商品定价权、话语权、标准制定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大国经济博弈的重要平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市场对金属、石油等基础原材料的依赖越来越高,大宗商品进口数量也越来越多。然而,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却经常被动,陷入了“一买就涨,一卖就跌”的怪圈中。特别是在粮食、能源等方面,我国亟需在大宗商品国际定价中建立与经济增量相匹配的话语权,而通过发展期货市场逐步建立市场话语权是必要的也是最佳的方法与战略手段。
三是有利于国家决策部门通过期货价格进行宏观调控。期货市场是实物资产、金融资产、信息资产、信用资产四个资产一体化的市场,也是宏观经济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大宗商品价格变动趋势,运用商品期货指数分析宏观经济以及物价水平波动,对于指导宏观经济调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国际上,根据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编制的商品指数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投资者关注经济发展趋势的风向标,知名的商品指数有路透-商品研究局指数(CRB)、道琼斯-AIG商品指数(DJAIG)、高盛商品指数(GSCI)等。
从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看期货市场风险管理功能
期货市场最初是为商品交易者避免价格波动的风险而出现,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企业锁定价格,有效规避风险,是套期保值的重要工具。
从欧美经济的发展来看,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通过金融业的转型和扩张,特别是以期货和衍生品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和革命,大大提升了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弹性和风险管理能力,为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以及全球性扩张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保障。
因此,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加快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和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对经济、金融风险的控制管理能力,特别是提升以期货和衍生品为主要工具的风险管理能力。
期货市场功能日益显现
我国期货市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而产生的,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内在要求,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20多年的发展,我国期货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市场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期货市场成交金额由2000年的1.6万亿元(双边)增长到2011年的275.02万亿元,上市期货品种达31个(其中商品期货品种30个),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日益明显,为国民经济服务的能力逐步增强。
期货市场价格被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认可和利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期货市场品种的不断丰富、市场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和市场参与者的不断增加,我国期货市场形成的价格信息与现货市场、国际市场的关联度不断增加,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和预期,对于生产者和经营者有较强的指导性,在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结构,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方面作用明显。
如今,众多生产、贸易、加工、消费企业开始利用期货价格来组织采购、生产、物流和营销等经营活动。在有色金属行业和大豆行业,多数企业都会跟踪利用有色金属和油料油脂期货市场的价格,例如上市公司江西铜业、云南铜业等采取“上期所月加权平均价”作为合同定价基准,浙江某贸易公司采用“基差+DCE豆粕期货价格”的方式解决了现货贸易中的定价难题,弥补了贸易方式的缺陷。
期货成为企业管理价格风险的有效工具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对各种商品原料形成庞大的需求。然而,由于受制于自身资源贫乏和分布不均的现状,我国对外部原料的依赖进一步加强,原油、铁矿石、铜、铝等主要商品早已形成大进大出的格局。在此背景下,商品价格风险的国际传导,尤其是近年来原油、基本金属、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对我国实体经济构成巨大冲击,石化、有色金属加工等中下游行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
在市场风险面前,各类企业利用期货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需求和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积极参与到期货市场中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
期货市场在服务“三农”方面的功能开始逐步显现
期货市场的建立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一条畅通的信息和物流渠道。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基本都在期货市场上市交易,形成了一系列能够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并通过期货市场强大的信息系统快速传播到全国各地。
期货工具的应用也有力地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发展,形成了“延津模式”“白马湖模式”等“订单+期货”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成功地实现了农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跳跃”。
期货市场促进了相关现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在期货市场标准化合约的带动下,相关现货行业的标准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许多被交易所认可的交割品牌,在行业内享有较高的信誉度,提升了其无形资产,增强了全行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视;通过期货交易,产业链各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稳定的产销关系,提高了合同履约率,促进了现货市场流通秩序的建立。
铜、铝等较早上市的有色金属期货品种,有力地推动了有色金属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对于有色金属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理顺产权关系、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和有色金属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有色金属产业适应国际市场较快,成为应对国际市场冲击能力最强、市场化程度最高、最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之一。
制约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的主要矛盾
期货市场发展难以满足风险管理巨大需求的矛盾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步伐和融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转型和增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不确定风险日渐增大,各类企业和居民对于多样化、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和财富保值增值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
但是,我国期货市场总体发展程度较低,难以满足实体经济的巨大需求,成为制约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从市场层次来看,我国金融衍生品场外市场初步建立,商品场外市场还未“破冰”,而美国经过160多年的发展,衍生品市场已经形成了包括标准化交易所场内市场与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完善体系;从期货品种看,我国已上市的期货品种仅31个,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CMEGroup)一个交易所共上市交易或清算的场内外产品合计就超过1500个。
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发展不匹配的矛盾
现货市场发育不健全,现货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利用期货市场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全国性的期货市场价格与各地区域性的现货市场价格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难以形成合理的基差;产业链上下游生产、贸易和消费企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较低,缺乏像境外成熟市场上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期现结合服务的大型现货商或金融机构;场外市场不发达,难以将标准化的期货合约与产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结合起来。
期货市场规则制度难以适应产业客户需求,市场功能作用发挥不充分,增加了产业客户利用期货市场的难度。主要表现为:一些期货合约设计不合理,合约标的物与现货流通商品不匹配;交割库布局不合理,交割地不确定导致现货企业不敢随便接货;企业交易成本过高,对于套期保值客户的优惠措施未能落实,缺乏期权等更加实用和低成本的工具;限仓标准设置比较低,导致产业客户不得不分仓和因触及上限而被动平仓;套期保值政策审批过严,机制不灵活等;近月合约活跃度和流动性较差,不利于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发挥和产业客户进行基差贸易和套保。
功能发挥与市场投资者结构的矛盾
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中,除了有色金属产业对期货市场利用较广、参与程度较深外,其他许多行业应该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企业多数没有进来。截至2012年8月底,期货行业客户数量约为185.66万个,其中法人客户约为5.03万个,还不到总数的3%,而据统计,与现有商品期货品种相关的、成规模的现货企业达26万余家,也就是说,应该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现货企业绝大多数还没有参与进来。
期货公司专业能力不足与多样化需求的矛盾
期货公司业务单一,业务创新、组织架构等方面还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需要在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下功夫;期货公司服务网点布局不合理,限制了期货公司对中西部地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覆盖能力;产业客户开发服务存在“时间长、见效慢、投入大、收益小”的特点,且占用期货公司较多的净资本资源,导致产业客户规模受限,期货公司开发服务产业客户后劲不足。
加快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强监管,放松管制,加快培育公平竞争、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目前,许多束缚期货市场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仍然比较突出,需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放松管制,积极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存在的问题。未来,我们应该加快交易所改制上市步伐,引入竞争机制;放松期货行业的准入机制,以市场化为导向,引入良性竞争和淘汰机制,为整个期货市场营造竞争、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快多层次衍生品体系建设,满足实体经济对于风险管理的多样化需求。十八大报告专门提出“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多层次衍生品体系建设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交易所为主体,加快场内衍生品市场的创新发展;以期货公司为主体,完善场外衍生品市场,围绕风险管理进行产品创新,打造多层次衍生品体系,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个性化的风险管理需求。
加快推出更多的期货品种,建立多元化的产品结构,特别是加快金融期货品种的推出。根据实体经济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完善期货市场产品结构,丰富风险管理工具,拓展服务国民经济的广度和深度。抓紧建设原油等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加快期权等产品的研究和创新步伐,大力推进金融期货市场的建设,稳步推出期货国债等金融期货品种,进一步满足更多金融机构的避险需求。
加快多元化的期货中介体系建设,培养各具特色的、一流的期货经营机构。全面加快期货行业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显著增强我国期货中介机构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期货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放宽期货公司业务经营范围,大力发展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业务,支持期货公司服务实体经济,为现货企业开展仓单串换、合作套保、基差交易、定价服务、充当做市商等促进期现结合的创新业务;改变期货居间人模式,建立专业化的营销与客户服务模式,发挥多种类型中介(CTA、CPO等)的作用。
加快培育和发展期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完善期货市场参与者结构。机构投资者是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从国际市场看,占据了主要地位。然而,由于所处发展阶段等原因,我国期货市场仍然以中小散户为主体。期货市场应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去低端化”,努力改善投资者结构。应该加快培育和引入管理期货、自营机构(专业投资者)、对冲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基金、金融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切实改善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更好地促进期货市场功能发挥。
积极稳妥地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提升期货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从国际经验来看,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和定价中心必须实现期货市场的国际化,我们应该抓住当前市场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提高我国在全球市场的资源和风险的配置能力,加快缩小我国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差距,积极建立国际化的期货定价中心。■
作者系中国期货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