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盛的原油经:涨也看多跌也看多 巨亏还看多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2日 08:03  期货日报

  中证期货 刘建

  如果有哪个公司多年来持续看多原油,涨也看多,跌也看多,大幅亏损还是看多,偶尔保持“谨慎”也是为了更好地看多,而且这家公司在国际能源市场还具有巨大的影响力,那就一定非高盛莫属了。

  从2007年“唱多”原油到200美元震惊了市场之后,近几年来高盛对原油的观点基本就只有看多一条。无论是2008年的暴跌,还是2009年的快速反弹,高盛几乎从未怀疑过原油上涨的动力。

  而自2011年高盛提出“CCCP(原油、铜、玉米和铂金)”组合,以原油作为商品组合的最重要配置以来,其看多原油的信心一直延续至今。虽然2011年4月高盛曾短暂提示油价快速上涨,建议减仓以规避多头风险,但5月油价回落之后,高盛又迫不及待继续看多。即便是在8—9月油价快速回落,高盛亦未修正,只是在11月Seaway管道宣布将于今年6月逆向输送之后,才小幅调整策略,认为WTI折价明显,将看多中心转移至WTI原油和美国市场。

  2月19日伊朗高调宣布对英法停止出口原油,此后一日原油跳空走高。22日,高盛在连续2个月提示油价的上涨只是反映了“需求和宏观好转”的预期后,认为地缘政治风险溢价终于反映于油价之中,开始大胆推荐做多原油。而在报告中,高盛提及WTI将受益于Seaway管道在6月的逆向输送,于是推荐做多WTI9月合约。

  2月22日WTI9月合约价格为107.55美元,虽当周曾短暂上冲110美元,但此后3个月持续回落。截至5月18日,下跌已接近14.2%,以CME对WTI原油7.5%的保证金比例来算,按高盛推荐,即便只有20%的仓位,目前亏损也已经高达38%。而在高盛2012年的商品组合配置中,看多原油和天然气目前出现的大幅亏损远远超出其在农产品上套利的小幅盈利,并大幅拉低其组合收益率。但即便如此,在最新一期高盛的商品周报中,其对能源品市场仍旧是一如既往的乐观,高盛表示,“除近期逐步缓和的宏观数据,近期能源市场基础数据也暗示了供需平衡目前有再度趋紧的趋势”,而考虑到伊朗原油逐步推出,预计下半年原油价格仍将持续上涨。

  在报告中,高盛提及市场对欧债的担忧情绪进入“高速档”,而美国目前远弱于预期的费城联邦制造业指数、初请失业金人数对市场仍将产生抑制作用。此外,众议院议长John Boehner的政治试探可能导致今年再度出现债务上限提高谈判的僵局。

  而高盛对于伊朗局势的预期显然也颇为牵强,从OPEC4月份的报告中可以得知,第2季度以来全球原油供给盈余达到了150万桶/天,为近3年以来供给最为充裕的周期。考虑到伊朗在7月被欧盟禁运后将产生缺口,从第1季度伊朗出口流向来看,欧盟缺口不会超过30万桶/天,而即便亚太地区按照美国要求缩减进口,伊朗的总缺口预计也不会超出70万桶/天。

  实际上,高盛钟情做多原油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其分析师本身的特点。能源部门主管David Greely于2001年进入高盛,2009年负责投资者行为研究和整体商品资产配置。在此前的8年时间内,Arjun Murti是其直接上司,这位大名鼎鼎的“原油先生”在2004—2008年之间大肆鼓吹油价要上涨至200美元,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呼风唤雨。虽然2008年油价大幅暴跌戳破了其鼓吹了5年的泡沫并促使其离开高盛,但从此后高盛能源部门的分析思路来看,还是继承了其一贯大胆看多的特征。Greely进入高盛后,Murti对其分析思路有着较大的影响。虽然高盛的介绍中称Greely以宏观分析为基础,但从去年4月看空原油但5月又迅速转多的论据上来看,宏观和供需更多只是个幌子,其分析仍以看多为基础,夹杂部分对策略的研究。

  除了分析师自身因素之外,值得关注的是高盛本身在能源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高盛是能源市场中的大玩家,无论如何“声名狼藉”,其对市场的影响力至今仍不容小觑,虽然组合投资近两年不十分“乐观”,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盛真的赚不到钱。2009年全球经济一片惨淡,而高盛利润达到历史最高的134亿美元,其中有大部分来自于能源和商品部门。同样作为能源市场大玩家,摩根士丹利却屡屡“折戟”其中,在2009年年初WTI近月合约大幅贴水中,摩根士丹利和壳牌等贸然进入市场进行跨期套利,最终亏损惨重。2005—2008年的油市“超级大泡沫”中,高盛被认为是背后重要推手并在其中获利丰厚。虽然并无明确的证据显示高盛推高油价并从中获取利润,但2008年高盛在看多油价的同时,却与东航签订油价对赌协议,可见其表面看多原油的背后,其实隐含着更多其他的目的。

  此外,高盛与中东主权基金之间的暧昧关系,也是其不断看多原油背后的主要因素。高盛与中东各方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包括曾互为死敌的利比亚和以色列以及沙特等海湾国家。

  自年初以来,伊朗局势的变动引发了油价的大幅上涨。沙特作为美国的盟友,又忌惮于伊朗发展核武器对中东地区平衡力的影响,选择了支持美国打压油价。然而从沙特的表现来看,是典型的口惠而实不至,从3月初以来,沙特就不断叫嚷着要增产平抑油价,但从其实际产量来看,年初至今却并未增产,沙特的矛盾可见一斑。实际上,从2010年年末开始的“茉莉花革命”,在运动伊始便烧到了沙特家门口巴林,此后虽然在“多国联军”的共同干预之下,平息了巴林的内乱,但此后随着利比亚的垮台,中东局势趋于多元化,伊拉克也开始有倒向什叶派和伊朗的倾向。沙特、阿联酋等主要石油出口国纷纷加大了国内民生开支和维稳军费。2008年油价的暴跌致使中东地区油田勘探和投资不足,而近两年油价虽有上涨,但产业链利润集中于中游炼油行业,中东地区普遍经济增长乏力。在此背景之下,油价高企是保证财政收入和政权稳定的基础,显然沙特等海湾国家并不乐意见到油价回落。也因此,虽然自第2季度以来沙特和OPEC迫于美国压力不断释放言论打压油价,但实际的增产却主要集中于伊拉克和非洲的安哥拉。

  高盛显然是看到了沙特和其他海湾国家面对的这种“矛盾”,所以在沙特软绵绵的“打压油价”口号之后,选择了继续一如既往看多,显然是在为海湾国家发声。事实上,去年5月高盛之所以在油价明显陷入回落之时大胆看多,其背后就既有中东主权基金的支持,又有为其助推油价的考量。

  不过,近两年随着国际投行影响力的降低,高盛想继续维持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统御地位显然已经是愈发困难,而其在2008年表面看多背后却使阴招的方式也令投资者深恶痛绝,因此从2011年第2季度以来,高盛屡屡看多却屡遭惨败,其权威性和影响力每况愈下。高盛的这本原油经,想必也快到念不下去的时候了。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进入股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