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超报道
疯狂上涨过后,棉花价格掉头向下。4月份以来,国内棉价以平均每3天降500元/吨的价格迅速下跌。两个月不到的时间,棉价一路回落至2.4万元/吨,暴跌近3成。
棉价迅速下滑源于下游行业的不景气。4月份《中国棉花工业库存调查报告》显示,纺织企业纱销售率环比降低8.8个百分点,为2008年9月以来最低水平;布的销售率环比降低1.4个百分。
“国内棉纺织企业受欧美市场复苏缓慢,采购减少,加上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等因素影响,出口优势不在,纺织企业的订单量减少,企业原料采购报价大幅下调。”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员刘成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尽管期货市场有大批的浙江资金频繁大手笔进出,令市场交投保持近期持续天量的格局,但在基本面的支撑下,它们依旧难以挽回大盘下滑的趋势。
首创期货分析师董双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近期资金面来看,大资金大批量的进出,也并没有得到太多好处,反而是持仓量多空频繁转换,借外盘3个交易日走高,并没有将郑棉推高多少。在缺乏基本面配合的情况下,主力资金也不会逆市过分拉升。随着美国经济指标的公布、欧元区希腊债务问题爆发,以及中国市场调控政策紧缩,投机资金难以营造商品市场集体走高的氛围。
棉花价格的“跳水”,并未让死抗高成本压力的下游企业欢欣鼓舞,反而让其陷入了纠结之中。“棉花作为原材料,其价格上涨会占据企业的资金量,而下跌却对企业影响更大,意味利润的直接减少。”刘成说。
企业的高库存更是成为了他们难以摆脱的魔咒。《中国棉花工业库存调查报告》显示,4月份纱库存环比增加13.1天,为2009年3月以来最高水平;布库存环比增加8.8天,也成为2010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棉价下跌也就意味着棉纱的价格也会跟着跌。棉花价格的一路下滑,企业的这些库存似乎已经注定要亏本销售了。当然,前提是他们真能卖出去。
除此之外,企业还要面临“电荒”、用工成本飙升,信贷资金困难等不利的情况。时至今日,棉纺织企业真的要为走出困境进行一番合理规划了。
刘成建议,短期内,减少库存是多数企业躲避风险的办法。而长期看来,在保证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和不断开发新品种的前提下,企业应实现降低用棉量、用棉品级及万锭用工,提高单位产品利润率。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加快设备更新改造,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同时,企业还应加强新型原材料的研发和使用。各种天然纤维、超仿棉纤维、差别化纤维、新功能纤维、高性能纤维,包括蚕丝、各种化纤长丝等各种纺织原料未来都将进入棉纺织系统。棉纺织企业应转变思维模式、摆脱传统“纯纺”优越感概念。增加新型原料的使用,减少对棉花的依赖程度。
“企业应尽快建立完整产业链。棉纺织企业应主动走到棉花产区,建立棉花收购基地,既可保护棉农种植收益,也可以保障自身生产需要,形成棉花种植-棉花加工-棉纺-织布-印染-服装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刘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