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以“原油价格创两年多以来最大跌幅”为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普遍暴跌。但业内人士称,此轮暴跌可能只是短期现象,国际货币供应量、全球需求等因素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因此对新兴经济体高通胀状况的改善难有长期和深远影响,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迎来一波报复性反弹。
■本报记者王月金
上周以“原油价格创两年多以来最大跌幅”为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普遍暴跌,从而导致美国股市出现大规模抛售。市场人士认为,对市场过热的担忧似乎是引发股市抛售的原因,但此轮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只是短期现象,国际货币供应量、全球需求等因素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因此对新兴经济体高通胀状况的改善难有长期和深远影响。
市场进入调整周期
在上周的交易中,全球商品市场遭遇投资者的大幅卖空,似乎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卖空场景又再度出现。数据显示,纽约商品交易所6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全周累计跌幅达到14.7%。国际金价跌破每盎司1500美元,全周累计下跌4.2%,白银期货价格更累计重挫27.4%。
在商品市场上一片风声鹤唳之中,以索罗斯为首的众多对冲基金疯狂出货。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索罗斯基金最近一个月来大幅抛售黄金及白银,向来看好黄金牛市行情的Passport资本公司对冲基金经理人布班克?John Burbank?近来也有抛售贵金属动作。
而此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未停止,2011年以来,先是原油连破100和110美元大关,掀起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一轮又一轮高潮,后期则是贵金属发飙,尤其是白银在投机资金的爆炒下连创新高。
在此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以及欧盟国家也相继加入了抗击通胀的战线,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等各种货币紧缩政策步步紧逼。因此,在此次大宗商品价格大跌的时候,有分析认为,尤其是作为大宗商品主要消费国之一的中国,目前货币政策紧缩预期成为常态,导致股市和期市都在调整。
但也有财经评论认为,造成大宗商品价格在近期大跌的不是所谓需求的消失,而是美元汇率走向改变带来的压力。尽管目前美元指数依然处于低位,并没有出现大级别的反弹,但随着美联储未明确表态量化宽松政策到期后会继续延续该政策,后期对美国会在今年内加息的猜测正在增多,这令目前跌多了的美元又引发市场的联想。
而美国劳工部上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4月份美国失业率上升至9%,但新增就业岗位24.4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已连续3个月超过20万个,而私营部门新增就业岗位创5年来最高水平。受此影响,美元指数继续走高,并一举突破74.5的水平。
原大摩董事总经理、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专栏)则表示,现在市场的赌博心理已经非常高了。稍微一点负面的风吹草动,都会引发风险资产回调,特别是此前大宗商品价格已有一轮暴涨。
抗击通胀作用有限
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目前的通胀局势是一大利好。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上周五表示,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只要是向着冷静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的方向,就是一件好事。“以稳固经济复苏成果来说,这也是好事,因为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的继续上涨会对经济复苏造成通胀型冲击以及抑制型影响”。
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今年4月份通胀率升至2.8%,是自2008年11月以来的最高值,也是欧元区通胀率连续第五个月高于欧洲央行2%的警戒线。这次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对欧盟抗击通胀无疑是件好事。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专栏)近日也表示,近期油价大跌,对中国经济来说是好事,有助于缓解目前国内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对于稳定国内物价也是好消息,如果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行,会有助于我国CPI的回落。
但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专栏)认为,4月28日美联储重申在6月前维持6000亿美元购债规模不变,这几乎暗示了美国或将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此外,考虑到目前较高的失业率,美联储在一段时期内不太可能加息。美元在未来几个月不会走强,大宗商品价格目前的暴跌可能只是阶段性的,在不久的将来甚至会迎来一波报复性反弹。
更有分析人士指出,虽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开始控制经济增速,造成了大宗商品需求下降的预期,但事实上这些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已远远大于过去,因此即使增速有所回落,其对大宗商品的绝对需求量依然居高不下。此轮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只是短期现象,国际货币供应量、全球需求等因素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因此对新兴经济体高通胀状况的改善难有长期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