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地下炼铅屡禁不止 环境保护压力重重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4日 01:19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为什么当地铅污染难以避免?一个重要原因是四散在各处的“地下”冶炼点

  尽管短期停产对铅企影响不大,但业内人士强调,在整个“十二五”期间,环保压力对铅企的影响不容小觑。在阜阳采访过程中,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因为近年来的血铅事件,铅企社会形象较差,当地涉铅企业和监管部门大多对停产原因甚至停产事实讳莫如深。

  安徽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安徽怀宁县血铅事件发生以来,群众意见很大,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从阜阳地区的情况来看,当地再生铅企业的规模和环保治理较以前都已大为改观,涉铅企业已经告别上世纪末那种松散、粗放的发展模式。而且,安徽省已把设立铅冶炼企业的审批权回收省一级,重点抓涉铅企业环境监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从国际上说,发展再生铅产业是一个大趋势,一些发达国家的再生铅产能占到全部铅冶炼产能的70%以上。但国内一些再生铅冶炼企业在废铅回收利用过程中的不规范做法对环境危害十分大。尤其是那些大量隐匿于“地下”的个体还原铅冶炼点,不但没有正规的工商和税务登记,而且生产水平低下,根本没有能力来控制污染,冶炼废物、废气随意处理,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成为令监管部门十分头疼的监管死角。

  “我们村子里有人私下炼铅,可把家里的孩子毁了!你们是环保(部门)的人吗?能不能留个电话?”在距离肖口工业园不远的一条道路上,一位骑自行车的妇女远远地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询问,但当记者表明身份后,她又慌忙离开了。

  肖口工业园附近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反映,这两年来在当地政府的督促下,附近较大的铅企增加了环保投入,采取了不少的污染防治措施,环保部门也经常来检查和整改。比如,现在距离厂区一定范围内的土地都已被征用留空隔离,不再进行播种。但是,为什么当地铅污染依然不可避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四散在各处的“地下”冶炼点的存在。

  “这些私自开设的炼铅点,没有正规的厂房和设备,不但冶炼技术非常原始,而且废气、废物随意处置,没有任何防污染的措施,也根本不考虑对村民健康的危害。”一位村民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由于这种地下炼铅的资金投入和技术门槛都很低,参与者很多,而且长期隐藏于“地下”,自生自灭,当地村民深受其害,但也无可奈何。“我自己家前几年就开过这样的‘铅厂’,但后来赔钱倒闭了。”这位村民说。

  业内人士指出,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比较容易监管,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来做环保投入。但是,由于近年来税收、环保成本的继续提高,国内再生铅行业遭遇了“正规军”打不过“野战军”的尴尬局面。

  利源信息网首席铅分析师尹桂海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不正规的地下炼铅户限于技术水平,冶炼出来的产品几乎全都是铅产品链上较为初级的产品——还原铅,而且不向国家缴税,大多以不含税的价格向市场抛售还原铅。

  尹桂海算了一笔账,按照当前9300元/吨的废电瓶(再生铅生产原料)价格计算,加上冶炼成本,再生铅冶炼企业生产还原铅的成本大约在每吨14500元,如果以目前14800元/吨税前价格成交,大约有300元的利润。

  而正规企业生产的还原铅在包含了增值税后,价格为17000元/吨,进一步加工下游产品——电解铅的价格在17300元/吨以上。与不缴税的“地下”铅产品相比,正规企业含税产品本身不具备价格优势,而取消退税政策后,国内正规再生铅企业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阜阳一位大型再生铅企业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由于没有价格优势,我们现在生产产品的方向是电解铅和合金铅,中间产品还原铅利润实在有限。目前,电解铅的价格虽然还可以,但成交也不活跃。”

  当中国证券报记者问到像他们这样的正规企业是否会收购“地下”还原铅作为原料时,这位负责人直言不讳:“只要他们的价格合适,为什么不要?”

  事实上,企业生产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是再生铅行业的通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00多家再生铅企业,2009年平均产能仅为4100吨。在再生铅行业,小企业产能占50%,大多采用人工拆解废旧铅酸蓄电池,废铅酸液随意倾倒,冶炼工艺及设备落后,铅膏、铅栅未实现分类熔炼,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整体上看,我国再生铅行业综合能耗、污染物排放、资源回收利用率等关键指标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