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利比亚局势是否引发新石油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24日 09:11  21世纪经济报道

  与埃及、突尼斯的温和变局不同,利比亚的群众运动遭遇到老独裁者卡扎菲真刀真枪的镇压,这个执政长达41年的上校独裁者的不退让已经让至少300人在冲突中丧生。事态似乎越来越恶化,美国道指2月22日大跌178点,其他各国股市都以普跌回应。相反,原油黄金价格却飙升。布伦特原油达到了每桶106.6美元,纽约原油则是96.14美元,黄金也重返1400美元/盎司大关。

  尽管利比亚是非洲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但其实只占世界3%,按照经济学家Gilbert Metcalf和Catherine Wolfram在去年12月份论文《被诅咒的资源?政治状态和石油产出》里面的说法,独裁政权的石油产出波动要远远大于民主政权。很多人将利比亚的政治—石油负相关估算得很大,就算卡扎菲继续杀戮,全国陷入严重混乱,石油整体性停产,或者国际社会对利比亚“石油禁输制裁”。利比亚3%的权重依然过于微小,况且利比亚石油日均出口仅150万桶,产能恢复甚至未达跟其储量相称的水平。利比亚却让最近一周油价飙升近8%,这着实有点令人吃惊。实际上,在利比亚出事之后,沙特等OPEC国家都表达会增产,来填补利比亚的空白。

  我们怎么理解利比亚危机和石油的关系?我们不认同利比亚危机有非常大的作用力,人类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就是将临近事态的作用力过度夸大。相反,目前石油百元的高位,是全球经济在庞大经济刺激继续产生效应对油价的反应。例如中国和美国在过去一整年汽车市场的爆炸性景象,无疑是提高油价的牵引力。在新增能源需求中,中国的比重竟然比次贷危机前还高,“中国因素”难以否认。

  考察百年的石油危机史,有助于厘清这场冲击的属性。因政治引发的第一场石油全球危机是1957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随后是1973年的“石油禁运”并催生出OPEC组织1979年的伊朗革命让油价飙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1980-1981年发生两伊战争,尽管石油产能下降,但却是高油价崩盘的起点,这意味着如果全球整体经济乏力,处于下降周期,那么看似对石油利好的“战争引发产能削减”,反而会变成1985年油价大崩溃的起因。所以,不能拘泥于一种刻板的思维看待问题。1991年的海湾战争对油价看似利好,伊拉克和科威特的产能都遭到毁灭性打击,但油价短暂爆发一下又疲软无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让油价彻底崩溃,最低只有每桶12美元。2001年中国入世是一个新起点,“中国因素”开始奔腾,油价在新兴市场国家增量需求带动下,飙升到140美元以上,次贷危机让油价崩盘,但全球联手的经济大刺激又让油价在2011年重返100美元。

  我们的结论是,石油产油国因政治冲击发生的产能变动,其实并不是决定油价的核心力量,也就是说,在石油问题上,供给的作用被夸大了,供给其实是个渺小的因素,或者是一个被动的因素。真正的主宰力是需求,是那些对原油有着旺盛需求的国家的经济周期变动。1997年之后,是一个崭新的阶段,因为计划经济在全球基本销声匿迹了,几乎所有国家都卷入了新的全球资本主义。而2008年全球上演的“经济大救市”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联手救市的“最高峰”。欧美原本的衰退部分地被新兴市场国家的过热所“弥补”,看上去全球经济力量拉平,让全球经济没有立即进入一个下降的调整期,而是被“延长”了,所以,这时候利比亚的冲击就有点像2003年委内瑞拉因政治导致的石油冲击,石油产能的削减“叠合”着全球需求的攀升,油价则成为一个放大器,其实它只不过是个小插曲。我们的判断是,全球大救市会改变全球经济的一些片段,但最终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候无论发生多少政治冲击和产能降低,也不会阻止油价下跌的步伐。供应只是一个玩偶,需求则是牵线的手。

  (CBT专栏由《21世纪经济报道》撰稿人联合撰写)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