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证监会八方面定调2011年证券期货工作重点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5日 04:19  证券日报

  2011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尚福林发表重要讲话

  中国证监会八方面定调2011年证券期货工作重点

  抓紧启动中关村试点范围扩大工作,加快建设统一监管的全国性场外市场;

  积极支持银行到交易所债券市场开展交易,显著增加债券融资规模;

  落实创业板定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研究推出发行体制后续改革措施,完善退市制度;

  推动《基金法》、《期货法》、《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修订、制定;

  建立上市公司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

  鼓励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发展,加快经纪业务转型升级;

  稳步发展融资融券业务,推出转融通业务;

  加强股指期货跨市场监管,研究建立商品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

  研究制定国际板制度规则,全面做好有关技术准备,推进国际板建设;

  深入推进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香港子公司境外募资境内证券投资试点

  ■ 本报北京讯 记者侯捷宁报道

  日前,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2010年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监管工作,回顾了“十一五”时期资本市场的重要发展变化,分析了市场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对做好2011年证券期货监管重点工作做出了部署安排。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尚福林表示,2011年,将抓紧启动中关村试点范围扩大工作,加快建设统一监管的全国性场外市场,同时要继续深入推进债券发行监管改革,研究推出发行体制后续改革措施,完善退市制度。

  尚福林说,2011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抓住并用好机遇,创新市场监管和发展理念,坚持不懈地推进市场化进程,更加注重维护市场“三公”原则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更加注重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更加注重提升市场活力和效率,全力推进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尚福林指出,过去一年,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坚决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牢牢把握市场发展大局,抓住机遇,克服困难,稳步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基础建设,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强化监管效能,市场总体平稳健康运行,功能得到较好发挥,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一是发挥资本市场功能,大力推动市场化并购重组,提升市场融资效率,积极推进场外市场和债券市场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二是科学研判形势,成功推出了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业务试点,深化了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三是抓监管突出问题,深入开展防范和打击内幕交易活动,构建内幕交易综合防控体系。四是加强上市公司监管,强化证券公司规范经营,促进基金公司创新发展,规范证券服务机构执业,推动市场主体规范发展。五是坚持依法治市,加强法制建设和政务公开,加大违法违规案件打击力度。六是加强对期货市场运行的监管,深化商品期货功能,促进期货公司规范发展。七是坚持互利共赢,完成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项目,有序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八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监管队伍素质。

  尚福林表示,“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力度大、克服困难多的五年,也是市场发展快、市场变化大的五年。五年中,证券期货监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解决影响市场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规范和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完善资本市场法规制度体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完善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市场监管的有效性,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截至2010年底,沪深股市总市值达到26.54万亿元,相当于2005年的8.2倍。2010年我国期货市场全年成交31.33亿手,成交金额309万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8.7倍和22倍。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资本市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升市场整体运行质量、深化发展资本市场共识等方面实现了重大发展突破和转折性变化,初步具备了在更高层面加快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和条件。

  尚福林强调,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也对资本市场未来五年的发展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要求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需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创新创业的机制优势;拓展对外经济合作空间,需要有效提升资本市场的支持和保障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资本市场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复杂变化。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要坚定使命意识,紧紧抓住并用好机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改革理念,不断健全有利于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理念,全面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创新监管理念,为推动资本市场纵深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创新服务理念,为各类市场主体利用资本市场创造条件。通过系统上下和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发挥好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尚福林从八个方面对2011年证券期货监管重点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

  一是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直接融资。抓紧启动中关村试点范围扩大工作,加快建设统一监管的全国性场外市场。深入推进债券发行监管改革,积极支持银行到交易所债券市场开展交易,显著增加债券融资规模。继续壮大蓝筹市场和中小板市场。落实创业板定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是完善市场体制机制,提高市场效率。研究推出发行体制后续改革措施。加强市场化并购重组制度建设,规范和引导借壳上市。完善退市制度。加强市场透明度建设,及时公示监管立法、稽查执法、日常监管措施、行政许可等信息,将投资者保护和投资者教育融入重大改革、日常监管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各业务环节。

  三是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巩固市场运行基础。推动《证券投资基金法》、《期货法》、《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制定。完善打击证券期货违法犯罪协作机制,配合制订内幕交易等刑事案件司法解释,严厉打击重点和典型案件。做好派出机构行政处罚试点工作,健全行政处罚委引进法官等外部委员制度。加快市场诚信数据库建设,丰富诚信监管执法手段。

  四是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建立上市公司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加大行政追责和刑事追责力度。深入推进上市公司“解决同业竞争、减少关联交易”专项活动,严厉打击上市公司向关联方输送利益、配合操纵股价等违法违规行为。深化证券公司合规管理,督促基金公司强化内部控制,完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监管责任制。研究建立审慎监管制度,健全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机制。

  五是深入推进市场创新,增强市场发展活力。引导证券公司持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鼓励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发展,加快经纪业务转型升级。拓宽基金销售渠道和支付模式,促进独立销售机构发展。研究规范私募基金的制度安排。稳步发展融资融券业务,逐步将融资融券转为证券公司常规业务,推出转融通业务。推进条件具备的商品期货上市,稳妥推进期货品种和业务创新。

  六是积极发展期货市场,不断提升服务国民经济能力。继续落实国家稳定物价总水平的要求,遏制过度投机。加强股指期货跨市场监管,研究建立商品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健全农产品期货服务“三农”的机制和模式。做好期货公司分类监管和分类评价,支持期货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增资扩股等方式做优做强。

  七是稳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研究制定国际板制度规则,全面做好有关技术准备,推进国际板建设。支持境内企业境外直接或间接上市。深入推进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香港子公司在境外募集资金进行境内证券投资业务试点。积极参与国际证券监管改革和标准制定,推进双边和多边框架下的监管合作与互认,深化与港澳台证券期货领域交流合作。

  八是加强监管体系和队伍建设,提升系统监管整体效能。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精神,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巩固扩大党风廉政教育活动成果。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辖区监管责任制,加强对交易所、会管公司、证券期货业协会管理。健全监管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机制。

  中国证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桂敏杰做了总结讲话,就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提出具体要求:一是要抓好学习传达,认真领会和全面把握今年的各项部署和安排,通过多种形式,把会议精神及时传达给全体干部职工和行业机构。二是要抓好工作规划部署,结合各自的职责,从实际出发确定阶段性工作目标和时间表,安排好分工,落实责任,确保按照会党委的要求完成任务。三是要抓好协同协作,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增强协作观念,充分发挥监管资源的合力。他强调,要适应市场快速发展、市场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国民经济发展对资本市场提出更高要求的形势,积极拓宽视野,解放思想,创新监管思路和监管手段,转变工作方式,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加强和改进监管工作。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切实提高执行力,增强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创造性和有效性。

  会议还就相关工作进行了大会交流。证监会领导李小雪、庄心一、姚刚、刘新华、姜洋、朱从玖、吴利军出席会议。证监会各部门、各派出机构,各证券、期货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证券、期货业协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来自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等有关部门以及有关新闻单位的代表也出席了会议。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专家们是怎么看,对股市有何影响?

  回收过多的流动性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表示,这次央行上调准备金率意在把市场上过多的流动性收回。夏斌指出,目前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在于外汇占款过多。上调准备金率是要收回流动性,并不意味着央行要紧缩银根。

  夏斌同时表示,没选择加息,是因为加息对回收流动性的影响需要一系列的政策传导机制,在时间上有延后效应,效果不如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直接和明显。

  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表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不奇怪,体现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他说,调整准备金率是应对人民币升值的一种并行措施。

  李稻葵解释说,针对性主要是针对“热钱”。目前市场上热钱比较多,结汇较高,央行通过提高准备金率能收回部分流动性。

  有效性则体现在准备金率调整是同汇率同步调整的,李稻葵说,因为当前人民币升值较大,提高准备金率能有效回收流动性,把市场上多余的钱收回来。

  李稻葵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热钱套利”的看法。他说,市场上有人质疑人民币升值导致热钱涌入中国,进行套利。这种情况不能避免,因为在全球热钱涌动的大背景下,中国保持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必须要交一些学费。目前的情况是,必须要保大放小,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热钱进来不可避免会有一些收益。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表示,央行此举的出发点还是控制流动性,在贯彻稳定货币政策当中,流动性的问题仍然没有控制住,央行寄望通过这一次的提高准备金率进一步回收流动性,防止通货膨胀。

  刘纪鹏还表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只是治标,目前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是世界的绝对第一,这种做法是简单的把央行制造的流动性回收回来,按这样的一个重复过程就养大了货币老虎,增加了央行的运营成本,没有从根本上化解中国的流动性,因为造成中国流动性过多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外汇占款过多。

  在谈到对于股市影响时,刘纪鹏表示,对于中国的股市来说,尽管央行已经把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到19%,但是市场并不缺乏流动性,重要的是投资者的信心与预期将更加的不稳与犹豫不决。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说,“央行看来是着急了,钱太多了”。他指出,这就是央行所谓的“池子”,通过上调存准率来进一步吸纳流动性,同时,这次上调存准率应该和跟外汇储备增长太快有关。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认为,央行选择在公布经济数据之前上调准备金,释放出了去年12月CPI不会太低的信号。再加上春节来临,购买力旺盛,所以央行主要基于抑制物价的目的来调整货币政策。他说,上调准备金对房价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可能会增加房地产商的融资成本和难度。

  对大盘不会造成很大影响

  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崔永表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大盘不会造成很大影响,但对高资产负债率的行业如银行、地产、煤炭、有色等构成利空,相关板块短期或出现调整。

  崔永认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板块是明显利空,银行股短期可能出现调整。“虽然银行股估值不高,但目前的估值尚未完全包含银行将来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如4万亿项目、地方融资平台的坏账风险、政策紧缩的风险等。”

  尽管如此,崔永认为,总体来说,银行股向下调整的空间比较有限,短期保持谨慎的同时,上半年仍然可以看好。

  崔永指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不会改变市场的趋势,继续看好上半年A股表现,但短期仍需谨慎。他认为,“苦尽甘来,紧缩政策真正出台之后,市场反而会轻装上阵。”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他表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国内紧缩政策的配套措施,显示了央行收缩流动性的决心。股市在政策面放松之前不会出现反转,会继续震荡筑底。

  杨德龙表示,昨日股指的下跌证明市场对于紧缩措施有所预期,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于市场来说是利空。而央行倾向于利用数量化手段调控,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成为常用工具,相对较为温和,不采用加息这类价格手段,实际上也是担心对市场冲击太大。

  中信建投研究所所长彭砚苹表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还是为了收缩流动性,市场影响或许会大于前几次,但主要限于心理层面,不用过度担心。

  彭砚苹表示,随着春节临近,通胀形势更加严峻,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还是为了收缩流动性,但加息的威力要更大,涉及面也更广一些,由于去年已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此次上调由于叠加效应,对市场影响或许大于前面几次,但主要限于心理层面,投资者也不用过度担心。

  谈及对市场的影响,彭砚苹认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地产板块影响不大,对银行板块影响要更大一些,特别是一些商业银行。虽然市场传言本周末央行可能理次出台政策,但由于地产板块由于估值较低,昨天以万科为代表的地产股逆市上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距离春节仅有不足20天的时间,彭砚苹认为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但最终政策的走向,还要看经济数据的最终表现。

  (包兴安)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