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旧榨季交替之际 郑糖面临季节性回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3日 09:27  期货日报

  李志阳  

  近期国内糖价加速上涨,现货价格持续创出新高,期货价格直逼年初高点。目前处于新旧榨季交替之际,新糖即将上市的压力将逐渐显现,消费旺季拉动作用将逐渐消弱,市场面临季节性回调。

  近期国内糖价加速上涨,现货价格持续创出新高,期货价格直逼年初高点。这是市场多空因素多番博弈的结果,季节性消费旺季加剧了市场紧缺格局,而整体商品市场和股市走强形成了良好的多头氛围,加速了资金的涌入,现货价格持续上涨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究竟这种涨势能够延续多久?我们认为,季节性消费旺季已经过去,现货价格向上动能受到制约,市场关注的焦点将逐渐转移到新榨季产量预期上来,郑糖短期上涨乏力,调整压力逐渐加大,开始季节性回调的概率较大。

  一、8月产销数据解读

  截至8月底,广西全区累计销糖668.6万吨,同比减少60.8万吨,其中8月份销糖63.3万吨;食糖产销率94.14%,同比减少1.46个百分点;工业库存41.6万吨,同比增加8.04万吨。云南全省制糖企业累计销售食糖148.66万吨,其中8月份销糖18.13万吨,工业库存28.49万吨,产销率83.92%。

  从图上可以看出,除广西库存增加8万吨外,云南、广东、海南库存较去年同期均下降,云南降幅较大,减少了16万吨。总体看来,库存较去年同期有小幅减少。但数据上看,在新糖上市的真空期,缺口未必有市场预期的那么大。同时国储可能继续抛储10万吨,这对市场将形成有力的补充。

  二、市场关注的焦点将逐渐转移到新榨季产量上来

  目前处于本榨季末期,如果说前期的上涨是消费旺季推动的现货强势上涨带动所致,那么随着消费旺季的结束和新榨季的逼近,市场关注的焦点自然将转移到未来榨季的产量预期上去,新糖上市的压力将逐渐显现出来,对期货价格的上涨产生一定的压力。

  尽管预言新榨季产量还为时尚早,但是产量小幅增产是大概率事件,这样来看,供给再度紧缺依旧存在。受食糖和糖料价格大幅上扬的推动,除云南之外,2010年各产区的糖料面积均呈现出恢复增长态势。综合目前的情况来看,预计新榨季全国食糖产量将在1250万吨之间,仍存在一定缺口。同时受糖料生长推迟的影响,新榨季可能会略微推迟,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近期价格的上涨。

  综合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新糖上市的压力的确存在,但是由于未来食糖依旧可能紧缺,这也决定了糖价回调的空间比较有限。

  三、进口糖和国储调控的双重压力

  国储糖是本榨季糖市一直以来的焦点,2009年12月份起,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安排,国储糖进行了7次公开市场竞价,共出库国储成品糖146万吨,国储糖出库数量占本榨季调控总量的73%,已占全年食糖产量的13.6%。国储糖出库有效地弥补了国内食糖消费缺口,引导市场对糖价的合理预期,促进了糖价的理性回归。但是从历次抛储效果来看,有限的国储糖似乎难以填补市场缺糖的事实,越抛越涨的情况屡次出现。那么在新旧榨季交替的时节,国储会不会继续实施调控手段?目前市场已有预期10万吨抛糖的计划,尽管数量不多,但是基本上能够填补新糖上市前的空缺,保证新旧榨季交替的平稳进行。

  同时进口糖对市场也构成压力。1—7月我国进口食糖71.4万吨,同比下降17.3%;出口食糖6.2万吨,同比增长60.6%。1—7月进口食糖占2010年进口关税配额194.5万吨的36.7%。从这一数据看,目前的进口进度正常同比仍是下降17.3%,但是在今年存在较大缺口的情况之下,国内食糖进口数量一定会增加,增加的部分就是国有配额部分,这部分糖为的是补充国内缺口,也为下榨季的调控需要。

  四、新旧榨季交替,回调概率较大

  目前处于新旧榨季交替之际,新糖即将上市的压力将逐渐显现,消费旺季拉动作用将逐渐消弱,市场面临季节性回调。现货价格在季节性消费的拉动下,持续上涨,但是目前处于绝对高位,缺乏成交量的配合,价格上行乏力,再者国储抛糖的预期犹在,新旧榨季交替之际,在新榨季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市场观望气氛较浓,加大了现货价格上涨的压力,有望对期货价格形成抑制。

  综合以上观点,技术上,1101冲击前期高点5530一线回落,市场主力5月突破5600后,高开低走,持仓减少,资金热情在逐渐消退,5月和1月价差水平回落至75附近,预计后市在70—110之间振荡,买5抛1的套利可做波段操作。操作上,不建议追涨,在5560一线可尝试性抛空5月合约,但要严格控制仓位和止损。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