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期货 > 粮食安全引发全球关注 > 正文
《投资者报》记者 刘敏
时至8月末,全国各地的夏粮收购已经基本结束,今年夏粮收购中出现的农民惜售、商户抢粮现象没有停歇的意思。
作为农业大省,湖南的早稻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随着早稻收割进入尾声,早稻收购在这里正全面展开。
湘潭县白石乡白米铺米厂厂长尹谷林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好好休息了,从7月中旬早稻上市至今,他和手下的近30个粮食经纪人(俗称粮贩子)就一直在各处奔波。“早籼稻价格开秤就比93块的国家托市价高两块(指每百斤价格),现在又涨了一块还是不好收,农民都不愿卖还在等价涨。” 尹谷林在电话中的声音透着疲惫与无奈。
尹谷林介绍,在整个粮食购销链条上,他的米厂只能算个中等规模的中间商,下游是粮贩子,再往下就是广大农户,而上游则是更大的粮食经销商和加工企业,他们收来的米自己并不加工,而是直接转手卖给那些大企业,而支持他近来“连轴转”去工作的动力可不仅仅是当地市面上米价上涨的这几块钱。
“现在当地的早籼稻(三等)价基本上是95~96元,可广东那边的早稻价已经涨到了113元左右,我这一个月收了大约200吨,全部是卖到广东了,差价高嘛。”谈到这里,尹谷林来了精神了。
正在尹谷林因南方新季早籼稻进入收购高峰而奔波忙碌的时候,2800多公里外的黑龙江饶河县饶河农场里,生产科科长梁爱军正在为9月中旬就要开始的秋粮收购准备着。据梁爱军介绍,受高温高湿天气影响,今年黑龙江垦区粳稻生长期内出现前期温度低后期温度高的现象,这将导致粳稻提前收割8到10天,质量和口感也会因生长速度较快而下降。“即便这样,现在业内相传的收购价也要比去年每市斤高0.2~0.3元。” 梁爱军这样告诉记者。“没别的办法,现在只能关注和等待。”他说。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越来越多的迹象已经开始表明,今年秋粮生产形势不妙,粮价上涨的压力正成为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早稻减产农民惜售 托市价无效
据记者了解,在我国,每年秋粮的产量都占到全年粮食生产的70%以上,由于今年夏粮与去年相比出现了小幅减产,秋粮生产便成为今年粮食能否实现一万亿斤以上的关键。秋粮主要包括稻谷、玉米和大豆,其中稻谷占比重最大。目前,我国水稻的播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稻谷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在商品粮中占一半以上。因此秋粮生产中,稻谷更受关注。
稻谷一般分为早稻、中稻、晚稻,早稻中几乎全部是籼稻,而中晚稻中则包括籼稻和粳稻。作为我国稻谷市场价格的风向标,早籼稻通常每年都有着固定的价格变化周期,一般7、8、9三个月都是早籼稻收购旺季,往往价格相对较高并呈上涨趋势;尽管早籼稻直接食用口感不如晚籼稻和粳稻,但它仍然是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重要品种,而且早籼稻是我国稻谷生产中每年最先种植、最先上市的品种,在南方地区更是直接反映出晚稻的种植情况,因此早籼稻也是稻米市场余缺变化的先导,其价格走势将主导2010年稻谷市场的整体运行方向。
农业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地早籼稻收获已经陆续结束,早籼稻的收购开始进入高峰。7月12日,国家粮食局下发了《2010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2010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为每斤0.93元,比去年提高了3分/斤,比2007年之前的最低收购价格提高了0.23元/斤,这已是2004年国家出台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以来,连续第4次提高其最低收购价,同时,中稻、晚稻的最低收购价格也均有相当幅度的提升。
但即便如此,今年早籼稻的收购价格也高于最低收购价。中储粮管理总公司下属的中华粮网分析师邹伶艳介绍,虽然据农业部农情调查,2010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整体将较去年增加120多万亩,但今年早稻产量还是比去年略有下降,因此自7月中下旬南方早籼稻陆续收获上市起,早籼稻价格就普遍高开,并呈稳中小幅趋升态势运行。目前,湘鄂赣皖主产区早籼稻收购价格集中在0.95~0.96元/斤。“由于生产成本较高、局部早稻减产较重,农户惜售心理重,观望心态浓,早稻收购进度现在仍然比较缓慢。” 邹伶艳说。
延误农时 秋粮可能减产
截至8月18日,全国秋粮生产周期已过大半,一个多月后,就要迎来秋粮的全面收割,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年秋粮产量的确不容乐观。
先看早稻产量,目前早稻收割已经基本结束,但因为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福建、江西、广西、陕西、贵州、四川、湖南、重庆、湖北、安徽、广东、云南等早稻主产省份,据各地粮食部门监测,因受灾程度的不同,早稻轻度受灾减产3%~5%、中度受灾田块预计减产20%~30%、重灾田块基本绝收。
天气的异常让全国早稻产量出现了同比下降,中华粮网调查,今年全国早稻产量预计为641.4亿斤,同比减37.5亿斤,减幅约5.4%。
一季晚稻方面,东北地区、江淮、江汉、江南东北部以及西南地区一季稻大部分处于孕穗期。近期洪涝灾害对一季中籼稻及南北粳稻均有一定影响,使得一季晚稻长势同比总体偏差。
双季晚稻方面,目前,全国双季晚稻正在全面栽秧。农业部种植意向调查,预计今年种植双季晚稻9460万亩,比去年的播种面积增加110多万亩。但因天气原因,今年早稻收获期推迟导致了双季晚稻的栽插进度普遍慢于往年,也为双季晚稻的生长埋下了不小的隐患,“往年7月10日为早籼稻收割期,但今年早稻在播种育秧的中后期出现了持续低温阴雨天气,使得秧苗生长慢、长势较弱,大田移栽有所延迟,使得收割期普遍推迟了7~15天,最晚的地区收割期甚至到了7月底,这便紧接着导致双季晚籼稻移栽推迟,增加了晚稻生长后期遭遇“寒露风”的风险,这会造成晚稻空壳率增多。”邹伶艳这样分析。
“晚稻播种期推后势必会影响其生长,农业种植里比较讲究农时,一旦错过农时,天气就会影响产量,因此今年秋粮减产的可能性现在看来还是很大。”农科院农业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宁辉这样告诉记者。另外,他分析称,今年气候形势复杂,高温高湿天气导致病菌增多,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较正常年景偏大,也对后期秋粮产量形成有一定影响。
早稻减产、中稻生长期受涝、晚稻插秧延误农时导致受冻几率增加,这三个事实为全年最终稻谷产量勾勒了一个并不太乐观的前景。而占秋粮另一大部分的玉米形势如何呢?
在8月13日的“2010玉米产业经济高峰论坛”上,大连北方粮食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总裁郑春风对2010年秋粮上市前的玉米市场形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展望。据其介绍,目前东北玉米正值生长关键时期,水涝对玉米总产量影响不大,东北玉米总体长势较好,后期影响产量的主要天气因素是看有没有早霜,今年玉米增产的可能性很大。
但观察目前玉米市场的供求关系,记者发现,即使秋粮玉米增产,市场上的供应也未必会增加。国家发改委8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从今年2月到7月,国内玉米收购价上涨15.12%。其中玉米的6月单月涨幅就为4.24%。为平抑不断攀升的玉米价格,据统计,国家从去年到现在已经在拍卖市场抛出超过3000万吨玉米储备,基本上把2008年国家收购的临储玉米拍卖完毕,现在正面临着玉米库存不足的局面,一旦新季玉米收获,补库存的需求会占相当一部分产量,因此玉米供应紧张的情况将难以改变。
事实上,今年我国已经出现了十年来首次从美国大量进口玉米的现象。据农业部统计数据,1至6月,中国玉米进口8.8万吨,同比扩大了26.3倍。
储备充足 粮食安全应无忧
虽然,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今年粮食生产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大部分粮食专家及业内人士均认为,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必过虑。“保证十三亿人的餐桌不短缺历来是政府最为重视的,国家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粮食安全,目前国家掌握的粮食储备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农科院农业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宁辉对记者说。
中储粮副总经理姚瑞坤也表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夏粮虽然减产,但依然是历史上第三高产年,总产2462亿斤,仅次于1997年的2559.3亿斤和2009年的2469.7亿斤。另外,尽管为稳定粮食价格使目前国家粮食库存同比有所下降,但其总量充足,依然属于粮食库存较高的年份,目前我国原粮总库存超过4500亿斤,因此到今年秋粮上市前,国内粮食供应有充分保证。
“我国的粮食消费中,库存占消费的比例达到40%以上,远超国际公认的17%至18%的安全线水平,所以即便目前市场上有减产预期,也不会影响到粮食安全。”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李明亮表示。据其介绍,中国已经连续7年粮食丰收,去年粮食总产量是10616亿斤,相当于中国人均消费粮食395公斤,而印度才刚刚过300公斤。
供求平衡脆弱 通胀预期增加
“目前粮食安全有保障,但由于我国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比较高,还在30%以上,因此粮价上涨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小压力。”大通证券宏观分析师郭世涛这样认为。在他看来,目前我国粮食供需处于一个弱平衡状态,一方面粮食需求在逐年增加,另一方面,耕地面积则有限,因此类似自然灾害或者国际上的变化等外部因素很容易让这种平衡被打破,结果就是通胀预期增加。“8月18日,大连的鸡蛋价格已经创了历史新高,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郭世涛说。
姚瑞坤也认为,目前全球谷物供求趋紧,我国粮食收购市场也不断出现新变化,粮油价格对稳定市场预期非常关键。稳定粮价和市场是国家当前管理通胀预期的首要任务。
事实上,近年来迅速扩张的粮食加工产能,已经逐渐超过了粮食供给增加的速度,需求与供给的不对称,让小麦、水稻、玉米的价格具备了更多上涨动力。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显示,2010年和2020年全国粮食需求量将分别达到5250亿公斤和5725亿公斤,需求主要由口粮、饲料和工业用粮以及种子用粮三块构成,其中口粮消费略有减少,种子用粮基本稳定,而饲料和工业用粮将增加,按照目前的粮食产量计算,全国用粮需求与现有供给能力将产生450亿公斤的缺口。
因此从长期看,至少在未来20年,由粮价所推动的消费物价上涨将是一个长期趋势,这是由中国人口要增长耕地却不断减少的国情决定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粮食价格一定程度的上涨,不仅是支撑农民多种粮,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虽然粮食消费在居民消费比重中不断下降,但是由于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会导致与粮食有关的其他产品随之上涨,造成连锁反应,间接给CPI带来压力。
“夏粮虽仅比去年减产了0.3%,但给人们心理上造成的冲击比较大,目前国内流动性又比较充裕,就容易借题发挥放大这种效应,市场上出现‘抢粮’现象直接推高粮食价格。”浙商证券宏观分析师李瑞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粮价上涨的解释。他认为目前由粮食价格上涨而出现的通胀预期苗头主要是国内资金投资出口太少。“楼市、股市这两个最主要的资金出口都不景气,不少流动性就转向农作物了。”李瑞说。
购粮主体多元 竞争助推粮价
同时,据记者了解,粮食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在一定条件下给粮价的上涨创造了环境。我国粮食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涵盖粮食购销多个环节、多元市场主体、多种交易方式、多层次市场结构的粮食市场体系,在粮食市场收购主体方面,也已形成了国有粮食企业、民营、合资、外资等各类粮食贸易企业、粮食加工企业、个体收购点、粮食经纪人等多种成分粮食收购主体的并存局面。
这一方面在搞活粮食流通、保证市场供应、提高流通效率、调节粮食供求、配置粮食资源、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当粮食供需平衡不稳时,就会出现各个主体在市场上“抢购”的局面从而推高粮价,此时,国家的最低收购价基本上派不上用场。今年夏粮收购中,中粮、益海嘉里等大型粮企间的竞争就是推高粮价的因素之一。
“因为今年国际小麦涨幅很高,国内粮食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一些粮企通过把收购的粮食深加工后可以实现间接出口以赚取高差价,这也是粮企间竞争的一个诱发因素。”浙商证券宏观分析师李瑞对记者分析道。
管理通胀预期 政府力控粮价
在目前我国的CPI构成中,食品项所占权重约33.6%,因此,粮食价格变动对CPI的影响有着明显的直接效应。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李明亮告诉记者,除了这种对CPI的直接作用,粮食价格上涨对诸多行业都有着较强的影响力。
李明亮及其研究团队针对不同情景下的粮食价格上涨进行了压力测算。结果表明: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传导到其他行业的强度很大,传染性很强。其中谷物磨制业、植物油加工业、制糖业、饲料加工业、其他食品加工业、仓储业、调味品和发酵制品制造业、方便食品制造业等十个行业所受粮食价格影响的弹性都在0.3以上,也就是说对于这些行业,农产品价格上涨10%,他们的成本就要上涨3%以上。
不仅如此,经过测算如果农产品价格上涨15%,将给21个行业带来2%以上的成本上涨压力。“粮食价格变动的传播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这也决定了其对CPI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有所延长和拓展。”李明亮在报告中这样写道。
浙商证券宏观分析师李瑞也有着类似的判断:“虽然实际减产幅度可能并不大,但是却导致市场普遍预期粮食价格要上涨;受粮食价格上涨传导加上自身的‘猪周期’效应,肉禽及其制品的价格同样存在上涨的压力。因此,在粮食和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叠加推动下,预计食品价格将会继续上涨。结合非食品价格与食品价格的分析,我们认为,四季度CPI 上升的动力仍然存在,CPI 峰值仍未过去。”李瑞表示。
对此,政府其实也早有警惕。8月12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时就指出,夺取秋粮丰收,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好势头,对保障市场供应,管理通胀预期具有重要意义。8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表示,研究部署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政策措施。
在此前,各职能部门控制农作物价格上涨的措施已经频频出笼。上半年国家先是对“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疯”等事件进行大力整顿。新季早籼稻上市前期,各部门在加强市场的监督和检查上也是不遗余力。7月底,国家发改委把全国主要农产品流通企业纳入了农产品价格控制体系,新增了中粮及华粮执行政策粮收购。8月9日,国家发改委又开会布置任务,要建立更加灵敏的监控体系。在拍卖市场上,小麦、玉米、早籼稻的拍卖持续定量进行,持续地抛出库存维持供需均衡。在秋粮尤其是晚稻生产上,国务院也出台了南方双季晚稻促早熟施肥补助政策,每亩补助11元。显然,政府正试图出重拳编织起一张控制粮价的“铁网”,其成效如何,只能拭目以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