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华社点名益海嘉里 外资抢粮是推测还是事实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3日 14:07  深圳商报

  深圳商报记者 钱飞鸣

  夏粮收购告一段落,外资出手引发的争议却未平息。

  新华社7月7日的报道称,山东今年小麦收购进度缓慢,“除与去年冬天以来山东气温较低,小麦成熟推迟,夏收开展较晚有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外资粮食巨头益海嘉里集团的介入,导致农民惜售心理加剧。”

  新华社的“点名”,让一向低调的益海嘉里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一方面,海外媒体纷纷进行解读;另一方面,国内财经媒体再度挑起中国粮食产业“外资威胁论”的话题。

  从深圳开始投资中国的益海嘉里如何看待这一事件?7月29日,益海嘉里相关人士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今年直接收购的小麦只有26万吨,“价格的上涨与企业收购行为不存在直接联系”。这位人士还表示不能认同“外资威胁论”,指出媒体有关外资威胁的报道和论述,都只是停留在猜测和推理层面,对外资企业进行“有罪推定”的批评有待证实。

  自称收购量仅占全国0.25%——

  “不足以对市场产生大的影响”

  “今年在全国总共收购了26万吨小麦。”益海嘉里对外宣称的数据和媒体此前报道的总量保持一致。相关人士表示:“初始价格为0.98元/500克,当6月底小麦收购价超过1.01元/500克后,企业果断停止了收购。在我们停止收购之后,小麦价格又一路上涨到1.05元/500克以上。”益海嘉里表示,这表明价格的上涨与企业收购行为不存在直接联系。

  知情人士透露,新华社的报道引起了山东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尚未公布的调查报告认为,益海嘉里高价抢粮的说法不能成立。

  媒体从国家粮食局获得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7月10日,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0年新产小麦3480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2976万吨,占收购总量的85%。知情人士称:“农业部7月上旬公布的数字称,今年我国小麦总产量达到1.15亿吨,益海嘉里的收购量不足0.25%,不足以对市场产生大的影响。”

  益海嘉里相关人士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6万吨小麦全部属于生产自用,并不存在囤积,在1.01元/500克的关口叫停收购,也完全是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这位人士还表示,益海嘉里的收购量微乎其微。

  《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等媒体的公开报道也披露,在小麦主产区河南,益海嘉里今年的收购量是5万吨,中储粮的收购量是1350万吨,中粮则是400万吨。另据报道,1.01元/500克并非今夏的最高收购价,小麦曾一度到达1.06元/500克的历史最高峰。

  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夏粮价格上涨是正常情况,小麦属于恢复性上涨,那些暗示外资抢粮抬高价格的说法并不妥当,因为没有哪一家企业可以吃得下如此多的粮食。马文峰表示,首先是夏粮基数庞大,没有哪一家公司能够操纵;其次是农产品价格都上涨了,而小麦价格相对是个“洼地”,市场对此有着充分的涨价预期。《财经》网引用的数字称,今年前5个月,粳米、玉米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约15%~20%,而小麦价格只上涨了大约10%。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多主体收购的情况。中国长期执行低粮价政策,粮食供应对政府依赖较强;本次夏粮收购出现多个市场主体介入,国内外粮食企业的话语权在增强,这一格局对往后的市场供应将影响巨大。我国早就打破了统购统销的粮食流通体制,尤其2004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粮食供应主要依靠市场而不是政府,成千上万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积极参与粮食购销,对于搞活市场、保障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回应对市场影响——

  没有“冲击” 只有“促进”

  收购小麦,是为了生产面粉。根据公开资料统计,益海嘉里已建和在建的面粉加工厂达到12家,分布在主产区的河南、山东等地,日处理小麦超过4000吨,年处理能力达到150万吨。

  益海嘉里相关人士表示,投资粮食深加工不是媒体和同行所描述的主动进行“战略布局”,而且“在粮食加工业的投资规模较小,不会成粮食加工业的主导性力量”。

  粮食加工其实利润很低

  企业方引用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提供的数据称,以稻米为例,2008年稻米加工业共有企业7311个,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其中,民营企业产能和产量所占比例为85%和85.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能和产量分别占14%和13.2%。外商投资企业在稻米加工业中所占比重在1%左右,在小麦加工业中所占比重约为0.3%,对市场影响极小。业内人士同时指出,粮食加工领域,利润率低且回报时间较长,一些国内企业并不愿意投资。

  “不要以为我们是现在才做米、面”,益海嘉里相关人士表示,早在1992年,益海嘉里在深圳的投资就包括面粉加工,并不是目前小麦行情见涨后的企业新投资行为。目前,食用油头号品牌“金龙鱼”转战粮食深加工,专业分析人士认为绝大多数尚在粗放经营阶段的国内同行难以从容“接招”。

  艾格农业的分析报告指出,粮食加工行业今年上半年的效益普遍不容乐观,尤其是面粉加工企业的利润跌入了低谷。由于大型企业在粮食加工领域的投资增多,产能扩大,以价格竞争来抢夺市场,给中小型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今年上半年小麦的价格上涨了8%,而面粉价格只上涨了5%,面对激烈的竞争,其中的差价基本上由加工企业承担,导致目前不足5%的面粉企业能够盈利,中小企业甚至一些大型企业都出现了亏损。由此使粮食加工产业开始出现变化,品牌知名度高、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或拥有稳定粮食来源的国有企业,能够在这种形势下生存发展。

  与政府合作延伸了产业链

  据了解,益海嘉里在山东与当地政府合作,在小麦主要产区开展利民的小麦订单农业,对小麦品种的优化、田间种植技术提升等开展一系列的工作。今年夏粮便是第一年小麦订单农业收获。还比如稻米循环经济项目,自2006年益海嘉里在黑龙江佳木斯兴建水稻循环经济示范点,进入水稻加工领域,经过几年的科技研发和投入,实现了农作物精深加工的产业链延伸,对当地农民增收和深加工附加值的提升都具有行业示范作用。

  如何看待这一行业变化,接受采访的益海嘉里相关人士一直强调这并非“冲击”,而是行业的整体“促进”。益海嘉里认为,这些项目都带有示范性质,有利于产业发展和民众利益,符合中央的政策法规,地方政府欢迎支持,这些项目的普及能够带动中国粮食加工业的升级换代,惠及民众。

  新闻背景

  各方激辩“外资威胁论”

  出手小麦收购,益海嘉里让粮食安全问题再度成为舆论热点。

  国内企业较为集中的担心在于如果外资做大,会否把握住最为关键的定价权。财经评论员余丰慧在博客中表示,外商凭借其经验,很快将会打败中国分散、作坊式的加工企业和收购企业,而最终实现掌控农产品供给市场和粮食市场的目的,到时候中国人的口粮可能掌控在外资手中。

  尽管外资控制市场的风险的确存在,但也有观点认为不能采用政策排斥的办法。经济学博士马红漫表示,更想提醒警惕泛民族主义的过度泛滥,辩证思维更有益于解决具体问题。粮油行业成本收益的不对等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的积极介入。就此而言,外资巨头不计成本地进入这个领域,带来了类似经济学上的“帕累托改进”。马红漫表示,真正需要把控的,是外资介入的度。

  如何看待这种“外资威胁论”?益海嘉里相关人士曾表示:“中国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主粮产品实行严格的进出口管制和价格调控政策,不管外资企业还是国有企业、民营资本,都不具备垄断货源、操纵市场的条件,威胁从何而来?”就拿中国粮食安全的核心产品水稻来说,目前益海嘉里的收购量,不到总产量的1%。

  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的益海嘉里相关人士一再强调,益海嘉里是侨资,并非简单的外资。这位人士为此举例称,2008年上半年,为配合国家发改委调控食用油价格,益海嘉里集团在成本倒挂的情况下开足马力生产保证市场供应,亏损达20多亿元人民币。益海嘉里还强调,企业累计在中国公益事业方面的捐助超过1.5亿,其中包括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的5000万农民工子女助学基金,还有在全国已和当地教育部门合作自建11所益海嘉里公益小学投入使用,在建中的还有10所。

  相关链接

  低调的企业

  熟悉的金龙鱼

  益海嘉里是谁?

  企业的名称对于深圳市民而言稍显陌生,但是企业的旗帜性品牌金龙鱼,却是普通家庭厨房里最为常见的食用油。

  益海嘉里和深圳的结缘始于1988年。著名侨商郭鹤年旗下的嘉里集团“落子”蛇口,成立了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南海油脂的网站称,公司于1990年1月开业投产,主要生产经营各种动、植物油脂,同时开展油脂分装及仓储业务,是中国最大的食用油脂生产企业之一。

  1991年,中国第一瓶“金龙鱼”小包装油面世,将国人从散装油带到小包装精炼油的食用油时代。此后,金龙鱼成为小包装食用油的第一品牌,尽管近几年随着中粮下属品牌快速追赶而市场份额有所下降。益海嘉里集团的网站称:“金龙鱼在过去连续13年都是中国食用油市场份额的第一名”。

  2006年底,总部位于新加坡的丰益公司收购了新加坡郭氏集团旗下的嘉里粮油,与其在中国的子公司益海集团合并,成立益海嘉里公司。益海嘉里网站在介绍中表示,企业在中国是“多个细分市场的领导者”,是“最大的油籽压榨生产商之一,最大的食用油精炼生产商之一,最大的小包装油、特种油脂和油脂化学品生产商之一,最大的米面加工商之一”。

  网站的企业介绍称,益海嘉里“在超过35个战略地理位置拥有130个以上大型综合加工厂,并拥有遍布全国的销售和分销网络”, “能更有成本效益地分销产品,并能在最短时间内上市。”相关资料显示,益海嘉里旗下的“金龙鱼”、“口福”、“胡姬花”、“香宴”、“香满园”、“金元宝”、“花旗”等众多食用油品牌,产品涵盖调和油、花生油、葵花油、玉米油、茶籽油、芝麻油、橄榄油及稻米油等多个油种。此外,旗下拥有的 “金鹂”、“花旗”等品牌的特种油脂产品,产品覆盖焙烤、糖果巧克力、乳制品以及冷饮、煎炸等众多食品加工领域。

  食用油上的坐大,使得益海嘉里不得不直面舆论有关产业安全的拷问。近几年来,中国市场的每一次食用油调价,都会引发“定价权”旁落的争论,行业领军企业的益海嘉里因外资背景更是焦点所在。

  在油脂、油料加工项目的基础上,益海嘉里近年来进军小麦、稻谷、棉籽、芝麻、大豆浓缩蛋白等粮油精深加工项目,同时又先后投资控股和参股铁路物流、收储基地、船务、船代等辅助公司,向着多品种经营和多元化发展。

  以大米加工为例,益海嘉里在2006年以“香满园”进入小包装大米行业,并在此后推出“金龙鱼”大米,其他品牌还包括“香宴”、 “金元宝”。而在小麦加工领域,益海嘉里也充分利用了“金龙鱼”的品牌优势,推出了相关的面粉生产线。

  业内观点

  粮食安全话题源于大豆

  粮食产业安全的话题源于大豆。自从2001年开放大豆市场,外资企业通过投资办厂、参股控股方式进入加工环节。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对外资进入大豆压榨领域进行了明文限制。益海嘉里相关人士曾表示:“为配合国家的宏观调控和行业发展规划,益海嘉里集团的食用油业务将以平稳发展为主,不会再扩大这方面的投资。”

  益海嘉里相关人士表示,这一话题的提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进口大豆的激增,是国家粮食战略选择,在耕地资源有效配置方面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的转移,除了出油率高及饲料工业和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料考虑,还包括中美贸易平衡的考虑等综合因素。据了解,使用进口大豆并非只是益海嘉里一家,国内众多大型大豆压榨企业同样使用进口大豆。事实上,国产大豆近三年的产量一直相当稳定,7月30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大豆博览会新闻发布会透露,今年的大豆产量仍将保持增长。在专业人士的表述里,国产大豆正在寻求差异化生存,在高蛋白和非转基因上确立自身优势。

  评价近期的夏粮走势,益海嘉里相关人士表示应当客观看待粮油市场化改革问题,因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的6年,是中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6年,是中国粮食产量增长持续周期最长的6年。 “一头是消费者,一头是生产者,两者都满意,才是健康的市场。”这位人士表示:“农民收入增加了,农业安全也就有了持续保障。”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