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钢企面临调整期 三大力量倒逼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6日 06:48  21世纪经济报道

  钢铁业软肋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洁 上海报道

  核心提示:上游资源游戏规则完全改变,下游市场需求走势尚未明晰,产能调控的国内政策丝毫不松,行业理论率为3%的一众钢企,需要小心了。

  “钢铁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这一句让人耳朵起茧的口号,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最近又提了一次。

  这个口号,和“坚定不移淘汰落后”、“控制产能过快增长”等一样,与这个行业相生相伴已数年。但每一次,听者都会问,这一次是动真格的吗?然后,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

  但这一次,徐乐江应该是认真的。作为中国钢铁业龙头老大的掌门人,他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提出了宝钢需“二次创业”的目标。而危机之后,徐乐江显得更加确信。

  “我觉得,中国钢铁行业未来的几年到了真正的调整期。尽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对钢铁基础原材料需求仍在,但是行业本身发展到了非转变发展方式不可的时候了。否则,守着粗放的发展方式,钢铁工业必然会走入死胡同。”他说。

  一周前,在一次行业会议上,宝钢集团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吴东鹰指出,2009年,我们的增长模式是强心针的方式,但钢铁业丧失了一个很好的结构调整机会。“我个人认为,钢铁业丧失了很好的结构调整的机会,使我们的结构调整推迟了几年。”

  三季度,中国钢铁业的大考即将来临。上游资源游戏规则完全改变,下游市场需求走势尚未明晰,产能调控的国内政策丝毫不松,行业利润率为3%的一众钢企,需要小心了。

  那些倒逼的力量

  还是一场被动求变。最新的“逼迫”,来自财政部。6月22日,财政部将48种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直接取消归零,而并非此前预期的从9%下降至7%。

  “这对我们做出口的钢企而言,是个不小的打击。政策的严厉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大约会有40%-50%的出口量,会受到冲击。”华南一家钢厂国贸公司的负责人对记者坦言,短期内,钢企并不希望收紧出口,因为三季度国内钢市经营压力肯定巨大,出口本可以作为一个调节。

  事实上,统计显示,5月我国钢材出口,占粗钢总量的比例只有8.8%,尚未触及10%的关税调整红线。

  “国家可能是更多考虑长期的影响,希望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钢材品在国际上遭遇的贸易摩擦,又可以反过来倒逼国内生产企业,必须控制产量的过快增长。”上述负责人分析认为。

  同样动真格的,还有始于今年年初的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温家宝总理以“铁腕淘汰”为要求,多部委联手打击,力度可谓前所未有,誓言打破“越淘汰、越扩张”的怪圈。

  5月27日,工信部向各地方政府下达2010年18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要求落后产能在第三季度前全部关停。其中2011年底前,钢铁企业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电炉将被全部淘汰。

  河北钢铁集团一位管理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今年的决心来看,淘汰落后绝对不会是走走过场。”

  除加速淘汰落后,6月17日,国务院再发“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若干意见”,明确2011年底前将不再核准、备案任何扩大产能的钢铁项目,以进一步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

  同时,建立健全进口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既缓减长期产能过剩的矛盾,又建立长期稳定的铁矿石进口渠道,夺回矿石进口定价的话语权——目前,铁矿石交易定价模式,已从年度长期协议价,过渡至季度定价,且“矿商说什么,中国钢厂只能接受什么”。

  但如果上述构想最终都能实现,无疑将会是一个美丽新世界

  那些莫辨的道路

  吴东鹰还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供大于求的状态下,企业该有怎样的盈利模式?

  “未来的钢铁业,将处于一个高位但低速增长的时期,必然是供大于求。那利润从哪里来?我们的模式是不是要发生变化?”在他看来,这样的时期,企业必须进行战略选择,如低成本战略?精品战略?差异化的战略?

  徐乐江为宝钢作出的最新选择,是精品加规模,即精品体现差异化,规模则体现走低成本优势。“过去,宝钢根据国内需求一直做精品,以国内人无我有为主。比如,马口铁做成易拉罐,中国现在就宝钢能做。”

  “但对宝钢来说,到现在为止,新建项目的机会很有限了。中国钢铁业现在已经产能过剩,宝钢再要发展,唯一的途径就是和国内的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然后调整结构。不少钢厂的硬件装备已经水平不低了,把宝钢的软实力跟他们的硬实力结合起来,这对宝钢,对钢铁行业今后的发展都有好处。”目前,宝钢已经形成了两角一边的国内布局,即长三角的大本营,加上珠三角的湛江钢铁项目,和西北角的八一钢铁

  更何况,在铁矿石新定价模式面前,过去长协和现货之间的巨大差距,已经不复存在。徐乐江都坦言,长协机制的崩溃,对宝钢这一过去的受益者而言冲击不小,现在国内钢铁企业都站在同一起跑线。

  但有人扩张,必然意味着有人退出。并且,在中国现行发展体制下,大钢厂好转型,小企业难抉择。

  “就生存环境来说,不少民营钢企确实已经越来越接近退出的边缘。”北方一家中型民营钢厂管理人士告诉记者,“但有些民企还不甘心自动退出。觉得本来可以做得好,可是政策不公,自己受到了挤压。并且,在还有边缘利润的前提下,主动放弃自己的心血,真的不甘。”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