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麦价高于收购价 并非资金炒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9日 01:38  21世纪经济报道

  与以往新麦入市前价格快速回落不同,今年不仅没有降低,甚至普遍高于政府收购价,这是新华社记者在安徽部分粮食主产区看到的现象。而令人担忧的是,市场“抢购潮”与麦农惜售同在,可能会大幅推高小麦价格,尤其与往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唱主角”不同,今年市场化收购异常活跃。

  引起抢购的原因是通胀预期。因为今年一些地区发生灾害性天气,可能导致粮食减产,而前期杂粮、蔬菜等价格上涨较快,加之全国掀起加薪潮,市场通胀预期强烈。这导致新麦收获后,一些用粮企业或粮贩积极抢购,尤其是加工企业争抢粮源可以博取后期利润或规避成本上升。这很难称之为“游资炒作”,因为与杂粮不同,若要投机小麦,需要有“量”才有利可图,但是迫于仓储以及资金的制约,游资很难进行高风险与高成本炒作,因此,目前抢购的主体主要是用粮企业以及企业委托的粮贩。

  这不是囤积居奇,而是通胀预期之下的市场正常反应。更多市场主体参与粮食市场交易是值得鼓励的事情,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小麦、稻米等粮食主要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价格也由中央政府制定,形同统购统销,类似垄断价格。这种政府制定的托底价格不能正确的反映粮食真正价值,只有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购销,才能形成市场价格。也只有粮食回归市场,才会鼓励农民改善生产效率,催生新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更重要的是,农业种植收益的提高能够改变民工、土地等要素被扭曲的价格,中国农产品价格并没有反映出中国土地与水资源价值。

  当前,抢购对新粮的水分、杂质要求较低,但价格高于政府收购价,若加上运费、熟期损耗及利息、储存成本等,一般认为,新粮成本价达到一元以上,而往年加工企业批发到手为0.9元/斤左右。目前价格的上涨将被迫抬高政府托底价格;其次是制造了麦农惜售;其三,高成本必然会向下游产品传递,造成相关食品价格的上涨。必须指出的是,粮价上涨本身是通胀的结果,因为不管是生产成本还是生活成本,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都出现了上涨。与此同时,粮食作为百价之基,它的上涨也必然带动整个农产品价格以及人工、食品等价格提高,进一步助推通胀。

  本质上,粮价波动是目前整个要素价格重估运动的组成部分。通胀主要原因是货币发行的结果,而今年以来,各种价格出现波动乃是市场进行价值重估的过程。尤其是廉价的农产品长期以来明显低估,而随着大量民工回乡就业,人工价格也启动重估。要素重估将重塑中国经济的未来,尤其是粮价刚性上涨,是经济波动的先导性因素,中国人力成本将会大增,从而改变产业结构。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农民收入无法提高而影响其消费力,中国经济结构性的失衡也无法调整,因此,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影响中国未来的最重要因素,尽管有其复杂性与内在矛盾。

  尽管小麦难以被游资操控,但价格的波动会刺激各种预期驱动的行为,让市场陷入不确定性的风险。而且,国有企业掌握的粮源减少,会影响国家调控能力,从而令政府陷入对不可控的担忧,或强化入市干预决心。我们认为,政府可以监管但不应干预市场,因为任何商品价格的重估都有一个波动确认的过程,何况目前价格上涨还在有限的良性范围内。整体来看,粮价上涨是必然的,也有利于提高农民收益。目前政府除了适当提高托底收购价格,还要注意后期加工企业是否存在炒作行为以兑现利润,需警惕放大波动的社会危害性。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