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PTA困局:市场势力与价格发现之争

  下半年PTA期货的特点,有两方面值得关注:首先,趋势性强,通俗来说就是“涨无可涨,跌无可跌”。另外一个特点则是PTA的高利润率,而且利润率几乎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其实,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特点实际上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PTA现货、期货市场存在较强大的市场势力,而且近来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先从利润率说起,回顾近年来PTA的利润率变化,可以发现在多数时候PTA的毛利润区间在200-400元/吨。可是从8月至今,PTA毛利润一直维持在700元/吨以上,甚至一度超过1200元/吨。特别是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PTA上下游产业链均出现亏损而其本身销售也并不乐观的情况下,其毛利润率仍维持在15%左右,远高于正常水平。仔细探寻这种溢价背后的原因,个人认为将此归结为垄断溢价可能更为接近市场的客观事实。根据各方面的公开报道,今年以来全国PTA的产能已逐渐集中于5家生产企业手中,此行业内是否形成了价格联盟尚不得而知,但从目前市场的种种表象来看,笔者认为未必没有这种可能,否则难于解释近几月来PTA的这种价格扭曲现象。

  再来看看PTA趋势性强背后的原因。在经典的理论中,价格产生于市场博弈,市场变化带来了价格波动性,如果在一个市场中价格变化极其富有规律,那么就不得不怀疑是否存在操作势力。去年华联三鑫事件还历历在目,经验教训不必赘述,从中折射出一个现象:PTA行业的产业资本与期货市场的金融资本早已紧密结合。我国PTA生产企业以浙江居多,而PTA期货市场上浙系资金占主导也是业内公认的事实,这背后是否有联系无从考证,只能留给各方投资人士广阔的想象空间。期货市场的一大功能是价格发现,如果期货市场成为市场势力操作价格的工具,那将是一个各方参与者均不愿看到的结果。

  当前我国能源化工品期货格局比较独特,原油、煤炭等大宗原料因为种种原因缺位,而直接由下游化工品充当期货标的物。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单个化工产品的产业规模能否有效对抗市场势力?以PTA期货为例,在其以套保名义的参与者中,无非就是PTA生产企业与下游聚酯、化纤企业,而目前一个令人担心的苗头是,PTA生产企业凭借产品定价优势对聚酯、化纤产业进行渗透,以达到更大的产业控制力。如此以来,PTA期货的参与主体将更为单一,其拥有的市场势力也将更为强大。损害的对象只能是国民经济,尤其是终端的纺织服装业。纺织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其经过金融风暴的洗礼后尚显孱弱,此时却因上游市场势力导致原料暴涨,这样如何才能看到复苏的曙光?

  对此,为了期货市场能更好的发挥价格发现功能,更好的服务于国民经济,一方面需要加强监管,特别是要破解现货监管与期货监管的跨市场难题,另一方面就是要扩大市场参与对象,可以考虑开拓纺织企业参与PTA套保的路径。(广发期货发展研究中心李 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