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企套保“双刃剑” 困惑不少出路何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5日 08:15  金牛财顺

    去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部分国企“套保”巨亏的消息一波接一波。如今危机余波未平,以有色金属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又延续了之前的大幅波动态势,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影响。

     在经历了去年的惨痛教训后,大型国企如何看待“套保”这一工具?在新形势下又该如何利用“套保”来规避经营风险?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有色金属现货·期货互动峰会”上,来自套保业务一线的数家企业高管畅谈了他们的困惑并亮出了各自的法宝。

     套保促进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

     虽然国企“套保”失手的案例仍时有传出,但对于其向整个有色金属行业发展所提供的支持,各方还是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在峰会开幕时指出,“过去几个月,铜、铝等大宗金属商品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大幅波动。在这一背景下,国内有色金属行业整体经营稳健。合理有效地利用期货市场这个风险管理工具,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铜为例,中国是缺铜大国。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8年国内精铜产量增长170%,而同期铜精矿产量仅增长57%,为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国内铜企被迫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料。“中国的铜加工业是典型的两头在外形,强化风险管理是铜企业的必然选择。”浙江海亮股份(002203,股吧)副总经理汪鸣说。

     为了规避原料成本上的风险,国内的大型铜企如江铜集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从事境外套期保值业务。江铜财务总监甘成久说,期货与现货的对冲机制帮助国内企业锁定了原料成本,其保值功能对于稳定国外铜精矿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借助期货市场,国内铜企业还实现了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管理水平的升级。1996年以来,江铜“贵冶”牌、铜陵“铜冠”牌、云铜“铁峰”牌等高纯阴极铜品牌先后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注册,一批国际铜品牌由此诞生。此外,由于套保要求企业的期货、现货和财务部门紧密结合,对完善企业主营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也有很大帮助。

     套保只能“大险化小”而非“化了”

     尽管国内有色金属企业在从事套保业务过程中受益颇多,但国际金融危机还是暴露了企业在具体操作中的很多问题。“江铜从事套保业务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我还是有很多苦水要倒。”甘成久说。一直以来,从事套保业务的企业面临三大困惑。

     首先,参与套保的企业是为了规避现货价格波动风险,但套保业务的过程本身也存在风险,如套保管理不当产生的风险。此外,套保锁定了风险,也锁定了利润。“说实话,看到铜价一天天往上涨,我心里反而挺难受的。因为在锁定利润的前提下,超额收益是很难赚到的。”甘成久坦言。

     其次,并不是所有的现货风险都能通过套保来规避。比如,去年的极端行情使得部分买入保值的企业面临来自期货和现货的双重压力。若处理不当,很容易出现期货保值亏、现货违约亏的“双亏”尴尬境地。“套保只能'大险化小’而非'化了’,这一点企业要有深刻理解。”河南金龙精密铜管集团副总裁徐明指出。

     其三,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套保效果,现阶段认识比较混乱。套保的原则是“期货盈(亏),现货亏(盈)”,因此评价套保效果要期现结合起来看。比如江铜,2008年期货亏损13.6亿元,现货多赚近13亿元,两相对冲后亏损不到1亿元。这种表现在去年那样的极端行情中应该是不易的,但仍遭到了大量批评和质疑,原因在于公众往往只看到前者。“这点和国内的会计制度也有关。”甘成久说,“在财务报表里,期货盈亏会在投资收益科目中予以专门体现,而现货多赚的钱却被合并在销售收入里,不是专业人士就很难看明白。”

     虽然困惑不少,但国企套保还是要在艰难中前行。“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套保理念,期货操作必须建立在现货基础上,不管多头、空头都要有实物作保证。”甘成久说。徐明也表示,企业从事套保业务,一定要有一套自上而下的机制保障,比如金龙铜管,就建立了“集团保值委员会(决策权)—风控部门(监督权)—交易部门(操作权)”的三位一体制度。

     此外,针对部分企业购买由境外投行设计的复杂衍生品而导致巨亏的教训,甘成久提出,在现阶段国企期货人才相对比较缺乏的情况下,企业还是选择比较简单的保值工具为好,“往往越简单的风险越小,越简单的越有效”。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