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多数商品在中上旬创下阶段性新高后再续跌势,至月末,几近回吐6月全部涨幅。有分析认为,判断未来商品走势,股市表现、美元走向及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都将成为重要指针。
国际期货品种冲高回落
□本报记者 金士星 上海报道
6月份,代表大宗商品整体走势的CRB指数在攀升至去年11月以来新高后再次回落至月初水平。商品价格的区间波动显示出投资者对未来供需及其背后的宏观经济预期存在显著分歧。
有分析认为,判断未来商品走势,股市表现、美元走向及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都将成为最重要指针。
风险偏好是否改变
二季度中,CRB指数累计涨幅达到15%。尽管经历了6月震荡行情,但基本金属、原油和大豆为代表的农产品此间均积累了可观涨幅。特别是,上半年原油和期铜涨幅均超过60%。
中国在今年前五个月大量进口基本金属、原油和大豆成为商品市场最关注的题材。而透过商品供需基本面的背后,美元走软和商品及权益资产价格的上扬更反映了在今年上半年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改变。
金融风暴带来的机构破产使得去年三季度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趋于冻结。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后,市场恐慌情绪导致三个月美元LIBOR曾在去年10月一度攀至4.82%,LIBOR-OIS(伦敦同业拆借利率-隔夜指数掉期利率)息差则飙升到364个基点(息差扩大意味着银行间拆借的意愿下滑),而之前五年的平均水平约为26个基点。机构投资者为了维持自身流动性而抛售资产,持有美元。这带来的结果是包括商品在内的资产价格在去年三季度大幅下滑以及美元持续强势。
而随着各国向市场注入越来越多的流动性以及宏观经济情况的好转,投资者风险偏好悄然发生改变。截至6月26日,三月期美元LIBOR已降至0.598%,流动性的回升使得机构不再一味持有美元,转而将资金投入更具回报的资产。在过去半年中,美元指数跌幅为6.8%,与快速商品价格呈现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有分析认为,截至今年5月,中国对铜和大豆等大宗商品的进口都刷新了历史记录。随着国内外价差走平,有投资者担心中国进口高速增长可能难以维系。而大宗商品在6月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投资者对中国未来需求预期的分歧程度。
不过,也有机构将未来投资者风险偏好是否发生改变作为判定商品中长期走势的主要条件。中信新际期货机构部高级经理梁海三认为,6月以后大宗商品能够延续上涨,而且相对于股票来说更具有投资价值。他认为,美国摆脱通缩状况仍然需要时间,因而美联储低利率以及利用数量化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政策难以改变。这是美元将保持弱势的主要原因,商品作为一种风险资产将继续受到追捧。
不过MF Global能源和金属分析师Edward Meir表示,今年商品大部分涨幅都与美元有关,不确定美元将从此一蹶不振。他认为,所有指标都指向美国宏观经济将从此转好,并且最近以来这对美元是利多因素。
商品市场着眼通胀风险
投资者对于未来通胀风险的预期将直接决定其资产配置的比例与规模。如果通胀预期增强,投资者对于黄金和其他商品的避险需求也将增加。
尽管中国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大宗原材料消费国在下半年的进口状况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但目前较为宽松的资金面也加深了分析机构对通胀到来的忧虑。
国际清算银行(BIS)6月29日发布的报告称,一个大而合理的忧虑是,在中央银行改变策略以前,高度的量化宽松政策将会刺激银根不断被放松,信贷日益膨胀,这样最终将会导致通胀和预期通胀齐升。进而导致另一个大的资产泡沫,为下一次金融危机埋下计时炸弹。
Commerzbank AG首席经济学家Joerg Kraemer认为,假如中央银行可以在适当时间撤回救市措施,而又未刺激起通胀和阻碍经济复苏,他们将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