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增仓放量价格大涨 期市资金入场炒豆

增仓放量价格大涨期市资金入场炒豆

  ⊙本报记者 叶苗

  一日之内,主力合约增仓30%;一个小时之内,上涨将近100点……沉寂多时的连豆,终于以一场爆发式的上涨回到了人们的视野。昨日连豆1001报收3577点,增仓6万余手,行情汹涌。业内人士表示,连豆行情的突然爆发,一是因为外盘美豆上涨带动,二是因为油脂品种暂时震荡,大量资金必须寻找突破口,而基本面优越的大豆就恰恰成为资金眼里的“香饽饽”。

  “盘整了四个多月后大幅上涨,那么表明后市还是有一定空间的。”国金期货分析师杨可表示,目前正是新豆开始播种之时,未来更长时间的天气状况也是炒作重点,大豆向上的空间依旧很大。

  放量增仓 连豆突然发力

  昨日的连豆可谓突然发力,A1001开于3488点,早盘围绕3500点窄幅震荡。下午开盘后,多头顿时发力,大幅增仓,直冲3600点整数关口,最高期价冲至3611点,收盘收于3577点,较前一交易日大幅上涨2.99%。由于资金的大量涌入,1001合约一度增仓量达到了9万手左右,尽管尾盘一些短线资金平仓,但该合约最终增仓依然高达61606手,跟前一日相比增加了30%以上,总持仓达251902手,成交797300手,创合约上市来最高单日成交。

  豆粕909合约昨日微涨0.65%。日内成交放量114万多手,减仓576手,开盘2925元,收盘2922元。豆油昨日震荡比较大,909合约微涨0.05%。日内成交107万多手,日增仓7772手。

  “现在资金太充裕了,日内短线资金很多。”新湖期货分析师时岩表示,从“板块轮动”的角度来看,油脂目前受现货压力较大,火爆过后,现货供应量很充足,导致需求方陷入观望,行情也暂时震荡,那么资金必然寻找一个更好的突破点。“大豆的利多因素很多,因此资金也纷纷进入大豆。”

  资金热捧 中粮系独战多头

  从持仓排名上看,浙江永安增仓6030手至13597手,列多方第一,经易期货和北京中期分列二三位。从空方一侧来看,又形成了中粮系单挑多头的局面,前两名是中粮期货和中粮集团,分别持有70533手和20000手。中粮系的空单总量,几乎相当于多头前16名的多单总持仓。

  时岩表示,追捧的资金主要是做多的,而空方主要是油厂的套保盘。目前远期合约的进口价格在3500至3550元左右,多头如果将内盘拉到3600元的话,空头就可以直接在美国订货,然后在国内套保就可以了。因此对于空头来说,内盘上涨的也影响其实也不大。

  专家表示,连豆的后市走向要紧密注视其持仓变化。如果连豆维持持续扩仓,表明资金的参与热情在持续,后市可能还会继续上涨。但如果只是短暂的游资介入,在随后迅速撤离,那么连豆也有可能表现出疲态。昨日尾盘的增仓量迅速减少,也说明许多资金存在“短炒一把”的倾向。

  “短期内,还是要看美盘的走势,回调的空间不大。”时岩表示。

  现货紧缺

  美陈豆库存或创40年最低

  “现在没有利空的因素。”时岩表示,目前连豆的主要利多是:一是阿根廷减产。二是国内进口量很大,导致美国库存很低,很多人预测美国的陈豆库存会降到1亿蒲式耳以下,如果情况属实,这将是40年来的最低水平,属于强烈利多。据了解,美盘7月合约代表陈豆,11月代表新豆,目前两个合约的价差在160美分多,很可能突破200美分。这种情况表明陈豆的市场非常强,现货市场紧缺。

  专家表示,由于美国库存很低,如果接下来出现任何天气上的因素,导致供应减少,那么现货就更紧张了。所以连豆还是有向上空间的。

  对于国家收购价的猜测,也给了连豆很多想象空间。“1001合约实际上是新年度大豆上市的第一个合约,如果新年度的收购价维持在3700元的话,那么现在1001合约的价格是偏低的。”杨可表示,业界预计新年度的收购价大致水平就在3700元左右,现在远月价格则相对于这个价格贴水,这也给远月合约注入了上涨的动力。

  “不过去年收购量很大,今年会不会继续有这样大的收购,收购价格在多少,尚且难以断定。”杨可表示。

  另外,杨可表示,原油走势对大豆也有一定作用。近期原油在60美元附近横盘缩量整理,如果突破的话,标志着商品龙头的启动,届时对商品有一个向上的提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进入股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