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期证联姻现裂痕 德邦证券退出德邦期货

  ⊙本报记者 钱晓涵

  事实证明,券商与期货公司的“联姻”并非都是美满的。本报记者日前获悉,2007年底成功收购内蒙古五洋期货公司(后更名为“德邦期货”)的德邦证券,近日正与国内数家期货公司洽谈新的收购事宜。

  据了解,因经营理念与原期货公司股东不合,且长期无法得到德邦期货的实际控制权,德邦证券已于年初尽数转让其持有的德邦期货股份。在与德邦彻底脱离关系后,德邦期货的公司名称也将“去德邦化”。

  业内人士猜测,吃过跨区收购亏的德邦证券,下一步的收购目标极有可能是上海本地期货公司。

  “联姻”内蒙唯一期货公司

  在业界,证券公司与期货公司的“联姻”曾被认为是珠联璧合之作。2006年,管理层决定组建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

  中金所拟推出的首个产品是沪深300股票指数期货。为备战股指期货,各大券商纷纷选择“牵手”期货公司。由于内地期货公司的实力远逊于券商,期证合作的主要模式是由券商出资收购期货公司股权,从而实现控股期货公司。短短两年时间,内地证券市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券商系”期货公司群体。

  本部在上海的德邦证券,当年选择的收购对象是内蒙古辖区内唯一一家期货公司——五洋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经证监会批准,德邦证券于2007年底正式收购五洋期货,控股比例达88%;2007年11月16日,五洋期货正式更名为德邦期货。

  德邦证券董事长方加春曾公开表示,德邦证券将控股期货公司提升到德邦证券公司发展的战略高度,并将股指期货业务作为公司未来最具潜力的利润增长点。

  经营理念不合“闹分手”

  未曾想到的是,德邦与五洋的这桩“婚姻”不久就有了裂痕。知情人士透露,德邦期货剩余的股权掌握在厦门鑫鼎盛证券投资咨询公司手中,而鑫鼎盛正是原五洋期货的原控股股东。

  “期货公司注册地在内蒙古,控股股东在上海,二股东在厦门,沟通起来有些不便。”业内人士表示,跨区收购成功的案例虽不在少数,但也并非问题全无。

  据了解,德邦与鑫鼎盛在经营理念上无法达成一致,双方高层的意见往往相左;更令德邦高层感到不满的是,尽管德邦在德邦期货的控股比例高达88%,但德邦期货的实际控制权却一直掌握在鑫鼎盛手中。当发现做了很多工作都属徒劳之后,德邦终于放弃了德邦期货的控股权。

  记者从德邦证券相关人士处获悉,德邦证券已将手中的德邦期货股权全部转让与鑫鼎盛,从而退出了对德邦期货的控制。德邦证券2008年年报显示,德邦证券对德邦期货的实际投资额为2337.42万元。因与德邦已无实际关联,德邦期货的更名也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或收购上海本地期货公司

  放弃原五洋期货后,德邦进军期货市场的初衷不改。记者获悉,德邦证券已与多家期货公司进行接触,再度洽谈收购事宜。“德邦不会轻易放弃期货牌照。”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一家志在IPO的优质券商,没有期货牌照是说不过去的。“现在股指期货仍未推出,正是重新收购期货公司的好时机。”

  事实上,两年前券商收购期货风潮正盛之际,多数券商选择的是业务基础较差的“壳公司”,业务越少的期货公司越受青睐。当时由于股指期货推出风声渐紧,部分券商急于求成,被迫选择跨区收购;但此后管理层却迟迟没有公布股指期货上市时间表,部分券商跨区收购期货公司的负面效应则渐渐显现出来。

  “期货公司注册地和券商注册地不在一个地方,容易造成公司高层沟通不足;两地证监局都认为此类券商系期货公司属于自己的管辖范围,公司的一些行政申请往往因此多了一道审批环节。”业内人士猜测,吃过一次亏的德邦证券对辖区外期货公司已经有些感冒,再度收购的对象极有可能是上海本地期货公司。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