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于墨西哥的“猪流感”疫情蔓延至北美地区,并对全球农产品期货市场造成了巨大打击。因市场人士担忧“猪流感”蔓延后,将导致全球猪饲料需求锐减,国际主要农产品期货市场昨天早盘遭遇重挫。国内市场,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粕、大豆合约昨天大面积跌停;玉米、豆油、棕榈油、菜籽油等期货合约昨日也纷纷出现暴跌。
⊙本报记者 钱晓涵
“猪流感”突如其来引发大跌
25日,墨西哥、美国相继爆发“猪流感”疫情。由于已经有多人死于“猪流感”,世界卫生组织将其比作第二次“SARS”。为严防疫情传播入境,加拿大、新西兰、美国等国先后宣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而俄罗斯甚至禁止了从墨西哥、美国和9个拉美国家进口猪肉。
突如其来的“猪流感”疫情打了期货市场一个措手不及。昨天,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主力7月合约电子盘一度跌穿1000美元/蒲式耳大关,盘中最低下探至975.2美元/蒲式耳,跌幅接近5%。小麦、玉米、豆油等合约的电子盘报价跌幅都超过了3%。
尽管疫情出现在北美地区,但国内农产品期货在恐慌情绪作用下,同样出现大跌。由于豆粕是猪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受到的冲击最为直接。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粕期货昨日大幅低开,主力合约0909开盘后不到20分钟即告跌停。0909终盘收报2632元/吨,与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相比下跌138元,跌幅为4.98%。
商务部提示过量进口风险
在豆粕的“牵引”下,大豆、玉米、豆油、棕榈油、菜籽油等国内主要农产品期货价格昨日全线大跌。值得注意的是,早在“猪流感”爆发之前,国内农产品期货价格已经连续调整了一周左右的时间,跌幅在3%至4%之间。
在业内人士看来,农产品期货此前已积累了一定程度的空头能量;而“猪流感”的出现更像是点燃了导火索,令做空力量得以充分发泄。
上周五,商务部网站突然挂出一则工作通知,对今年前四月份我国猛增的大豆、油菜籽进口量进行了预警通报。商务部称,今年以来国内大豆、油菜籽的进口逼近历史高位。由于前期大豆、油菜籽进口大幅增加,目前口岸油脂油料库存较多,粕类价格下行。随着天气转暖,棕榈油消费旺季到来,国内新菜籽即将上市,市场供给增加,后期国内供应充足,相关进口企业应密切关注未来市场走势,加强风险防范,适度调整进口节奏,避免过量进口造成损失。
据商务部大宗农产品进口报告系统监测:4月份大豆、油菜籽进口量预计将超过380万吨和27万吨,同比增长超过60%、180%,均接近历史高位;前四个月大豆、油菜籽累计进口约1400万吨、90万吨,分别增长近40%、120%,创历史最高进口量。
截至目前,企业已报告本月大豆、油菜籽预报装船385万吨、13万吨,预计5月份进口仍能保持较高水平。
托市“副作用”显现
从商务部的通知中不难看出,对于企业过量进口可能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下行趋势,有关部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实际上是由于前阶段国家对农产品价格采取托市所造成的。”南华期货研究所分析师康智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收储的“副作用”正在慢慢体现出来。
康智超认为,国家在对农产品价格进行托市的时候,虽然保护了农民利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粮食加工企业的采购成本。“海外原料价格便宜,企业进口的冲动自然难以避免。”
从去年11月份开始,为稳住农产品价格,国家有关部门采用高于市场价格的办法,收储了一定数量的大豆和玉米。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对部分粮油加工企业财政补贴,鼓励其敞开采购原料。
上述行为大大提振了市场信心,国内农产品期、现货价格在最近半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反弹。与去年低点相比,豆类、油脂的反弹幅度接近50%。
但是,国家托市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海外价格远低于国内。“加工企业出于自身经营成本考虑,宁愿选择进口。”康智超表示,以大豆为例,国储收购价格与进口到港价的差价在每吨200至300元之间,企业进口冲动自然强烈。
“与‘猪流感’相比,供应过剩可能是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更大的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