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宋国青放风:大宗商品3月现拐点 预期已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30日 05:31  理财周报

  关注有色

  大宗商品走出一波小牛市:美元贬值推动,需求尚待观察。有色金属基本面好于原油,钢铁煤炭短期较弱

  理财周报记者 贾华斐/文

  尽管行情仍在反复震荡,但以原油和有色金属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终于走出了长达2个多月的横盘,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其中,NYMEX原油价格截至3月25日收于53.98美元,创出去年11月28日以来的新高,较2月17日开始上涨时的35美元上涨54.23%。而沪铜期货0906合约在3月26日收于33860元/吨,较2月24日26160元/吨的价格上涨29.43%。

  商品期货持续的小牛市引起了市场广泛的关注。“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预期,由此可见市场的预期出现了变化。”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而这个反映预期的信号,到底说明了什么?

  流动性过剩引发市场波动

  比较明确的迹象是,此次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是由于美国一系列的金融政策,主要是货币政策导致的。

  “这是在前期持续超跌的情况下的一次调整。更多是来自于流动性的原因。美国的流动性持续释放令市场担忧。”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在他看来,这是此次上涨的主要原因。

  诸建芳所说的释放流动性,是指近期美联储购买国债的举动。3月18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宣布将在半年内收购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3月19日,详细的国债购买计划中,除了长期国债外,美联储宣布将购买8500亿美元与“两房”相关的抵押债券,购买计划总金额达到约1.2万亿元。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潘向东称这种行为是“印钞票”。

  3月18日,美元指数急速下跌,原本受EIA(美国能源信息局)公布的原油库存增加影响而走低的国际原油一改颓势,上涨2.78%,NYMEX原油4月合约价格最终收至48.14美元,3月19日,油价涨至51.61美元,截至记者发稿,油价持续数日5个交易日站上50美元。

  LME金属价格也随之上扬。在外盘期货的带动下,国内沪铜、沪铝、沪锌以及原油相关的化工产品LLDPE、PTA和橡胶均出现大幅上涨。

  实际上,“印钞票”的不只是美国。在此之前,英国和日本都表示要加大主权债券的购买力度。3月12日,英国央行宣布回购20亿英镑国债,。3月18日,日本央行将每月回购长期国债的额度从1.4万亿日元提高到1.8万亿日元。瑞士也抛售本币进行货币贬值刺激经济。

  “这次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更多的是对美国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强,当然也不排除中国需求的因素。”宋国青表示。

  “目前商品的本质供求关系没有任何好转,理论上来说应该维持横盘才是。”南华期货研究所所长朱斌认为,出现上涨的原因有两点:美元贬值,以其作为标价的大宗商品必然会上涨;而过度释放的货币量导致市场“钱太多”,大量流动性资金涌入资源性商品,抬高了商品价格。

  原油库存依旧在增加

  朱斌所指的“本质供求关系未好转”,在原油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EIA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20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增加330万桶,这大大超出分析师平均增加140万桶的预估。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原油库存数据自2008年12月22日开始的13个星期内,除了2月27日当周略有减少外,其余时间均连续增加。

  这也成为油价在攀升时几次受阻的重要因素。比如,在EIA公布数据的3月26日,NYMEX近月合约下跌2.2%,收于52.77美元/桶。

  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大宗商品的下游需求并没有出现回升,尤其是在美国。

  因此,尽管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23日发表的数据表明美国旧房销售量2月份意外增加了5.1%,同时,消费支出数据显示企稳和二月份新屋销量较前月增长4.7%等利好消息不断传来,诸建芳依旧认为,“美国经济回暖尚早。”

  这一观点得到了多数主流经济学家的认同。即便是对中国经济较为乐观,认为“中国经济刺激政策已经起作用,多个经济复苏的信号都发出了”的樊纲,也认为美国经济很难迅速恢复。

  “即使是最乐观的经济学家,也没有人敢说经济能在一季度就有所回暖。一个月的数据不能说明问题,此前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反复,关键是要看数据的可持续性。”诸建芳认为。

  钢铁煤炭持续低迷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本次期货市场的所有资源类大宗商品均出现了大幅度上涨,但缺少成熟期货品种的身影,资金无法介入的钢材和煤炭价格依旧在低位徘徊。

  兰格钢铁监测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13日的一周内,国内钢铁指数继续小幅下滑。LGMI国内综合钢铁指数比上周下降0.7点,小幅下降0.5%,下降至134.1点;月同比下降12.0%,比去年同期下降34.7%。测算全国钢材均价4224元,比上周均价4247元,下降23元。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5日发布的数据则显示,2009年1月至2月,中国煤炭需求仍显不足,价格回落。

  “这说明本次的价格上涨更多是资金过剩担忧造成的,没有连续性的根基,缺乏实体需求的配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期货业内人士表示。

  “去库存化”结束? 

  一个值得注意的迹象是,早在原油价格回升之前,下游的一些石化产品的价格就出现了持续的回升。比如,大连商品交易所的LLDPE。数据显示,LLDPE主力合约0905在去年11月中旬出现6100元/吨的阶段性低价后,曾持续在底部震荡。但自从2009年1月1日起,便出现了大幅度上涨。在2月10日至3月5日期间出现回调最低至7600元/吨后又重新上涨,截至3月26日,收于9335元/吨。而LLDPE现货市场的主流价位也涨至9100-9400元/吨。

  与之类似,郑州商品交易所PTA合约与原油挂钩紧密的同时,更早地出现价格的回升。

  以下数据或许可以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3月16日中国石化协会发布的行业数据快报显示,石化行业工业总产值1月达到最低值(同比下降21.4%),2月回升(同比下降12.4%,环比上升7.4%)。子行业中,肥料制造、橡胶制造业、化学农药制造、涂料颜料等制造、合成材料制造、专用化学产品制造等行业景气回暖,工业总产值环比上升10%以上。

  国都证券认为,这说明石化企业原材料和产品“去库存化”结束,随着化工行业3月传统旺季到来,石化行业将开始回暖。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另一个支撑是,随着企业的去库存化结束,企业拥有重新补充低价库存的需求。”长江证券高级策略分析师张凡告诉记者。

  张凡认为,在有色金属上,这种“去库存化”表现得更为明显。

  这不由得使人想起3月3日国内外的期铜价格上涨,其背后的原因就是伦敦的库存连续5天下降,共下降2万多吨。当时下降的主要仓库均位于亚洲,市场认为,这是中国的收储或需求因素造成。

  但“去库存化”支持铜价的说法却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金属分析师纠正。他认为,国内有色金属的行情主要是受到前期国储收储的利好支持。国储30多万吨的收储不仅改变了供需情况,还在底部给铜价以支持。“不过这也算是补充库存,毕竟2003年、2004年、2006年国储卖了很多铜。未来这些铜不会很快流向市场的。”他补充。

  “铜有电网改造作为支撑,市场已经提前反应这种预期。而铝的产能依旧过剩,库存较多,且尽管下游汽车、房产的交易量都有所上升,但开工率没有上升,需求支持有限。”他认为。

  对钢铁来说,尽管社会库存水平依旧处于高位,但数据显示,中国钢铁社会库存最近结束近3个月以来的攀升,全国库存下降2.2%,板材、长材库存分别下降3.6%、0.9%。

  后期反弹幅度看需求和货币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师龚方雄却显得较为乐观,他认为,各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形势已经见底。

  但龚认为,美元短期内还会贬值,投资者在炒作商品时,不能只看汇率因素,最需要关注的是有没有需求。

  尽管如此,仍有分析人士认为,大宗商品的“小牛市”有可能还将继续。

  “未来的走势就是反复测试底部的过程,但总体的价格会体现出相对的稳定,前期的恐慌很难见到了。”上述期货业内人士指出,“即使基本面再坏,资金面会给予支持,而基本面不坏,实体也就会稳定。”

  “价格上涨可能会持续到6月份。”张凡说。

  中信证券报告认为,在资本流动、低利率和通胀预期上升的背景下,短期大宗商品有望延续升势,后期反弹幅度取决于经济复苏和货币因素。

  “这次对美国通货膨胀的担忧对大宗商品价格影响更大,但这是一两年之后才会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在一两个月内出现。反倒是经济回暖的影响可能更早出现。”宋国青猜测。

  宋认为,要重点关注3月份的出口和一些工业指数。

  关注化工和有色机会

  大宗商品的走势也给A股市场带来了一定机会。一段时间以来,有色金属板块上涨明显。

  “基于对大宗商品短期仍有望延续上升的判断,我们建议投资者继续关注大宗商品。”中信证券报告称,投资顺序上应该遵循价格敏感路线:石油化工--基本金属--原材料(煤炭、钢铁等)。

  中信证券认为,中国石化等石化企业将首先获益于原油价格和大宗石化产品的上涨,其次关注相关化工行业,如PVC和乙二醇子行业等;第三,关注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第四,关注钢铁和煤炭。

  记者综合多位分析人士意见,从库存及下游需求来看,有色金属基本面好过原油,也好于钢铁和煤炭等原材料。

  “有色金属的社会库存较少,国储收储后供需面有所改观,价格在底部有支持;而原油的库存压力依旧较大,未来将成为阻碍其上涨的因素。”一位市场人士指出。

  在有色金属中,铜的基本面最好,铝最差。

  而钢铁和煤炭的价格依旧没有复苏的迹象。不过中信证券认为,目前的钢价已处于底部,价格有望回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