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钢材期货:跨世纪的追寻与梦想

  钱晓涵

  专访原苏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颜羽

  16年前,在苏州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全球首份场内钢材期货合约应运而生。谁也没有想到,一年后,以6.5mm线材为标的物的钢材期货竟成为全国成交量最大的期货品种。而率先推出线材期货的苏州商品交易所也由此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

  时过境迁,当年的苏交所早已改组成恒远证券而不复存在。但是,日渐强大的中国国民经济终究还是离不开钢材期货。是什么原因促使苏交所于十六年前选择推出线材期货?又是什么原因让仅仅挂牌一年的线材合约迅速摘牌?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原苏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颜羽。

  线材期货:

  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货”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各大主要商品交易所,竞相推出了与钢材密切相关的期货合约。事实上,全球真正意义上的首份钢材期货合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在中国诞生了。推出这份钢材期货合约的是当时在国内并不怎么起眼的苏州商品交易所。

  “没有人认为苏交所能够把钢材期货做好,理由是苏州实在不是一个大宗商品的集散地。”颜羽回想起当年草创苏交所时候的场景,依然难以忘怀。

  受物资部管辖、前身为苏州物贸中心的苏州商品交易所,于1992年10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自成立之日起,苏交所的高层就开始寻找可以上市交易的期货品种。

  对于颜羽等一批从机关里被派去筹建苏交所的人来说,一开始并不太懂什么是期货交易。“说不太懂是好听的,实际上就是完全不懂。”经过一番学习后,颜羽等人达成共识,交易所其实就是一个交易组织者,既可以组织现货交易,也可以组织期货交易。“后来我们发现,当时国际上只要是叫商品交易所的,全部都是做期货的。既然如此,我们就萌生了往期货方向发展的念头。”

  决定了要做期货,可是该推什么品种呢?这个问题让颜羽们颇感烦恼。

  1992年5月28日,上海金属交易所宣布成立。上海金属交易所推出的主打品种是铜、铝期货,这给了苏交所的管理层很大启示。

  “我们苏交所和上海金属交易所的出身差不多,第一批管理者都是来自物资系统的,所以我们比较了解的就是原材料这个领域。上海金属交易所已经做了有色金属,我就觉得我们再做有色金属至少在时间上已经落后了。于是我们就在想还有什么原材料品种可以做期货,结果一想就想到了钢材。”

  当时,国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交易所上市钢材期货,但在中国,钢材这个品种却很符合做成期货合约的六大特征:在发展中国家,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往往会影响到甚至领先整个物价体系,而钢材被认为是整个生产资料之首,再加之其易储藏、易标准化、交易者众多、价格波动大等特点,都很符合期货合约的特性,推出钢材期货合约成为苏交所高层的共识。

  “钢材有几千个品种,我们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测算。其时国内钢材的年产量在2亿吨左右,其中线材的产量占到了1600多万吨,差不多占8%的份额。我们在物资部门工作的时候知道6.5mm线材与其他品种的价格相关性特别强,所以最终选定它为上市的标的物。”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事后曾高度赞扬线材期货合约在中国的诞生。默顿认为,中国人“在设想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合约品种方面,一直富有令人惊奇的创新精神”。

  两大巧合:

  线材期货陡然做大

  一开始的时候,苏交所的线材期货成交量并不大。“实际上我们1992年10月12号就开始推出线材的中远期合约,标准合约在11月、12月就准备推。虽然我们推了好几次,但是可能时机不是很对,推了几次都没有特别成功。”

  直到1993年3月份,苏交所线材标准化合约才总算有了点交易量,但仍然不大。正当颜羽和她的同事们焦急不堪之时,两个意外的巧合同时发生,彻底扭转了线材成交冷清的局面。

  第一个巧合是当年6月份,国务院开始了力度非常大的宏观调控。国内各大钢厂和经销商立即感到卖钢材比起之前困难多了,苏交所推出线材合约相当于是一个新的突破口,大家都不愿意放过;第二个巧合则是当年的全国钢材订货会,正好在苏州举办。

  “就这两件事情,直接促成了苏交所线材期货交易的繁荣。”颜羽坦然地表示,很多人后来都说苏交所很了不起,其实在她看来,很多事情都是运气。

  在所有的“巧合”都凑在一起后,线材期货的交易量从1993年的7月份起突飞猛进。当年线材成交金额达680亿元,折合成钢材约2000多万吨;1994年就更加了得,线材全年的成交金额达7000多亿,比1993年增长了10倍还多。线材合约也一跃成为全国所有期货合约中的“老大”。

  热闹声中,苏交所线材期货一炮走红。

  钢厂学习:

  从投机亏钱到套保盈利

  事实上,当时国内大型钢厂对于钢材期货的态度是有一个转变过程的。最初时候,钢厂排斥期货交易,它觉得期货交易会打乱自己的定价机制。而有意思的是,国内第一个参与线材期货交易的本地钢厂,就曾经历了从亏钱到盈利的过程。

  “最早的时候我们劝说他们参与期货交易,但他们的操作手法很奇怪。”颜羽很清楚地记得那个本地钢厂一开始并不懂期货。“他们觉得在苏交所里最终能真正卖掉的只是数量很少的一些东西。如果能用少部分资金把期货价格抬得高高的,期货引导现货,自己在现货交易中不就能以高价卖出更多的货了吗?”

  于是,作为生产企业的钢厂不仅没有做空套保,反而以多头的身份入市交易。不出所料,没过多久就亏了200万元。

  在当时,200万的亏损额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已经是非常高了。这个时候,颜羽告诉他们,你整体就做错了。

  “生产企业应该以空头套保和套利为主,充分利用自己的现货基础。应该是遇到合适的价格就卖出,只要出现超过钢厂生产成本的价格、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价格就可以卖出,等到期货价格回落再做买入平仓即可。”

  钢厂很快就理解了期货市场的本质。第二年,这个钢厂通过套保,一下子在期货市场上赚了2000多万。钢铁企业慢慢成熟起来,这让意在想要发挥期货市场功能的苏交所管理层感到特别欣慰。

  农民团购:

  期市套利者先驱

  期货交易不仅仅是产业投资者的对决,没有个人投机力量的参与,套期保值者的价格风险无法转移出去。几乎没有人能想到的是,国内最早参与线材期货交易的个人投资者,竟是浙江的一群农民。

  当时,改革开放15年后,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充分解放,农民的腰包也渐渐地鼓了起来。农民富裕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盖房子。线材作为盖房子的重要原料,自然成为农民求购的对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

    钢材期货上市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