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中伟
本轮原油价格波动周期的谷底始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持续走高,并于2008年7月创出147美元/桶的纪录高点。此后,原油价格开始回落。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目前油价跌至40美元/桶。这一轮油价的波动周期,经历时间长,上涨幅度大。
对于本轮史无前例的油价上涨,众多学者从需求、美元贬值、投机、流动性过剩等欧佩克国家的外部角度提出解释。我们认为欧佩克国家的经济多元化战略是本轮油价上涨的重要支撑因素。由于多元化进程的推进,欧佩克国家的原油消费量快速增长,并正在改变国际原油市场的供求结构,使得国际油价可能在金融危机后长期保持在高位运行。
为了摆脱国民经济对石油产业的单一依赖性,20年来,欧佩克国家陆续实施了经济多元化战略,在大力发展石油生产和石油化工工业的同时,注重非石油工业的发展,增强非石油经济部门和第三产业实力,扩大非石油收入在GDP中的比例。中东欧佩克各国的经济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到2005年能源产业占海湾国家总GDP的比例下降到34%,而非能源产业的规模则从2730亿美元增加到6080亿美元。在沙特等国,非石油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接近或超过石油产业。
目前,欧佩克国家的经济多元化战略,其直接影响是正在改变欧佩克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和国际原油市场的供求结构。欧佩克国家对单一石油出口的依赖性降低,而作为国际石油市场上主要需求方的地位凸显。目前,世界石油消费量的增长主要体现在新兴市场经济体,其中中东、拉丁美洲和非洲的石油出口国消费量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占世界石油消费增长量的2/3。
欧佩克国家实施的经济多元化战略和由此产生的工业化倾向是推动石油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近些年来,欧佩克国家在境外设立了许多石化项目,经由出口部门增加了欧佩克国家的间接石油消费量。例如,2006年沙特的沙美石油公司在境外的合资炼厂炼油能力为194.5万桶/日,在境外全资炼厂炼油能力为369.1万桶/日,合计占全球炼油能力的6.5%。沙特、科威特等国正计划在中国、印度、美国等快速增长市场扩大精炼产能。
从供给面上看,粘滞的石油生产和集中的剩余产能决定了欧佩克国家在满足全球原油的供应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世界剩余产能维持在低水平,2008年6月约为135万桶/日,相当于消费量的约2%,远低于1996~2003年平均390万桶/日的水平。如此低的剩余产能给予价格向上的压力,使世界石油市场容易受到供给中断的冲击。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剩余产能高度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其中沙特拥有几乎全部的剩余产能。缺乏充裕剩余产能意味着,市场参与者不能再依靠关键欧佩克成员国增加产量以抵消供给中断,从而在没有明显价格变化的情况下恢复均衡,就如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例子一样。结果,今后价格将对实际或觉察到的供给中断作出强烈反应。
基于欧佩克国家的经济多元化进程及其国际原油供求结构的变化,我们认为,国际原油价格将长期在高位运行。从外部看,虽然美国和欧元区的经济增长放慢,但是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强劲需求将构成对国际油价的坚实支撑。从内部看,即使外部原油需求下降,欧佩克国家工业化倾向导致的国内需求快速上升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部需求的下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