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常清口述历史:中国期货业20年沉浮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7日 02:27  21世纪经济报道

  钟文倩

  作为“舶来品”,中国当代期货故事的源头,近在1987年。此前,国内期货市场业已尘封了足足35载。

  以1987年为界向前追溯,国人对于何谓期货及其功能的认识,几乎已恍若隔世,如一张白纸般苍白。

  1949年6月10日,为了打击投机商人的投机倒把行为,上海市政府正式查封上海证券大楼;1952年7月,天津证券交易所亦寿终正寝,至此,包括期货交易在内的国内证券市场步入了全面冬眠期。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雷在神州大地隆隆响起。

  正是肇始于该年,布满了阵痛、迷茫和利益纠葛,历经国家调整价格阶段、双轨制价格改革阶段和最终实行市场价格体制阶段的价格改革为国内期货业再次进入中国领导层的视野作了非常良好的铺垫。

  这亦悄然开启了国内期货业重新“入世”的痛苦涅槃的新时期。

  萌动:价格改革双轨制

  要追溯中国当代期货市场的重生历程,不得不提及当时的大背景——价格改革。

  所谓价格改革第一阶段的国家调整价格,即为相关主管部门根据测算商品的当时理论价格,得出一个数据,并按此来调整价格。依此,彼时国家先后放开了一些无关国民生计的小商品的价格。

  尽管初步的改革取得了成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然而价格不合理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观,而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则是,造成了调价的连锁反应,致使出现了物价结构调整型通货膨胀。

  正是在左冲右突无效的境遇下,1984年,价格改革双轨制登上了历史舞台。

  所谓双轨制,即同一种产品有两种价格,计划内部分实行计划价格,超产部分则按市场供求关系定价。由此,指令性计划一统天下的格局轰然坍塌。

  “双轨制走的是一条过渡性道路,它引导了价格改革逐步向市场经济方向迈进,我觉得这是官学商集体智慧的结晶。”彼时,参与价格改革的期货元老、中国农业大学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教授常清如此评析。

  但问题亦相伴滋生。

  由于是双轨制,又因为时处短缺经济,加上流通秩序混乱,环节多、渠道少,因此,商品的市场价格出现畸高症状。这让管理层再生疑窦——什么叫市场价格,它是怎么形成的,形成市场价格的体系又是怎么形成的。

  于是,价格改革领导者们将好奇的目光投向了国外的市场经济国家,由此,艰巨的历史使命再次将期货市场拉入了中国改革者的考虑视野。

  此时是1987年。

  受到高层的委派,时年仅34岁的“国内期货教父”田源前往大洋彼岸的美国(同行者有现时赫赫有名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前副行长吴晓灵、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等),常清则来到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分兵突进学习考察美日商品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相关报道:

    辞旧迎新 期货业界寄语

    中国期货业协会规范投资者教育流程

    期货业首部投资者教育自律性规则出台

    两公司金融期货结算资格暂停 期货业开展自查自纠

    天汇期货或被注销期货业务许可

    风险管理是期货业发展关键

    期货业酝酿委托理财阳光化

    期货业呼吁CTA账户合法化

    期货业围绕服务产业做文章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