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需要“微调” 而不是“刹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31日 18:21 文华财经

  文华财经(编辑整理 李欣)--据中国经济时报1月31日报道,宏观经济预警监测结果表明,2007年12月预警指数为121.3(100为理想水平),处于偏快的“黄灯区”。如何判断我国经济高增长形势的成因?怎么看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专访。  

  

    经济需要的是微调而不是刹车

  

    中国经济时报: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剧,世界各国经济也不能“独善其身”,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会发生何种变化?

  

    刘元春:现在整个世界经济的状况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没有说哪个国家可以游离于世界经济之外。中国经济在其中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往单纯的从物价,或者单纯从投资和出口,或是单纯的从货币供给总量这些单一角度去判断宏观经济的方法其实都是不正确的,判断的结果也往往和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我个人主张采取不断触底的方法来摸清宏观经济。只要我们经济增长是逐渐往前走,而宏观经济又没有出现全面性过热状况,那么我认为经济增长都是合理的,不需要用全面刹车的调整方法。

  

    中国经济时报:这几年我国GDP增速在10%左右甚至更高,这是否存在着过热的表现?

  

    刘元春:我认为这个速度甚至更高一些,都是很正常合理的。按以前观念经济增长到8%-9%就算很高了,事实上中国经济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这些革命性的变化就使现阶段判断经济过热的一些基础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2003年以后整个潜在GDP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来源于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决定了我国潜在GDP速度在10%左右进行波动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虽然人们会感到经济增长较快甚至有点“热”,但是这个“热”并不一定真的“热”。 

  

    我国高经济增长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经济过热,而是得益于改革、技术创新以及经济全球化三种因素的积极作用。如果说需要调控那么也应该是进行逐步的微调。潜在的GDP究竟有多大是看不见的,只有通过不断的进行触底撞线才能发现。所以通过测算潜在GDP来判断,经济发展是“不热”的。 

  

    不应简单的压出口、投资的

  

    中国经济时报:有观点认为我国会在2008年出现产能过剩,你是怎样看?你是怎么看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刘元春:很多人在2003年就谈到中国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认为必须压产能经济才能有出路。事实上我发现,当初所压的这些项目恰恰是现在最热的行业。虽然投资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但这决不是总量性的问题。出口虽然太多,但我认为现在中国这种发展模式就是非均衡化发展模式。“用一千万件衣服才能换来一件波音”正是这种模式的写照,但这种模式是必经之路,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原来经济落后,现在就必须要付出增长的代价。但假设现在如果没有出口,那么经济建设可能会更糟。不能单纯的认为,出口存在的问题是规模性的问题。 

  

    对于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我们一直强调,中国的货币流动性过剩和通常的货币发行过多无关。在一个理性的市场里面,投资、消费和出口实际上都是居民理性决策的一个集合产物。为什么要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为什么要进行出口而不去自己消费?这实际上居民对未来的一个长远预期。我国的净出口在国民收入里面就等于净储蓄。这是因为百姓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太强。表现在偏好未来的消费,不看中现在的消费。因此,出口所创造的外汇在本质相当于净储蓄。货币增长急剧加快,但是我们的物价水平却没有跟随着大幅度上涨。这样的格局决定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中国核心的问题就是分配的问题。尤其是政府的储蓄和企业的储蓄占的规模却太大了。这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以及有效需求的大幅度提升都有不利影响。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