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位投资者的投资之路:从赌徒到市场推动者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30日 10:21 第一财经日报
—— 一位黄金投资者与经纪商的黄金投资之路 江南 当黄金期货、黄金ETF、黄金理财产品等全面问世时,黄金市场将引来一个全盛的发展阶段,投资者会发现,原来黄金可以成为继股票、房地产之后的第三个致富手段 “我没有黄金投资的辉煌,只有对这个市场的冷暖感知。如果一定要谈,我更愿意谈黄金的未来,而不是黄金的过去。”资深黄金市场人士、经易金业副总经理陈进华面对记者,颇有几分历经黄金市场的沧桑,更有几分憧憬黄金市场美好未来的豪情。 这位从有色金属期货市场转战到黄金市场的投资者与经纪商,谈起黄金投资的历史,感慨最多的是黄金市场游戏规则与游戏主体的不断演变,这种演变让他隐约感知到黄金这个特殊的商品将会给中国金融市场带来的全新变革。 而他的故事,更多来自于“327国债风波”的惊心动魄。这次他愿意将这段故事与黄金投资联系在一起,主要想表达自己的身份嬗变,以及对黄金期货的殷切关注。 陈进华用“赌徒”和“开车者”来形容自己以前的投资经历,而用“市场推动者”和“收费者”来形容现在的工作角色。 1995年,在难以忘却的“327国债风波”里,陈进华和他供职的公司经历了惨痛的“滑铁卢”。陈进华感叹,那时的国债期货市场简直就是一个“赌场”,自己在当时的投资心理与“赌徒”无异。 当时,国债期货保证金的标准定在2.5%,也就是缴纳250万元保证金可以做1亿元市值的交易,20%以上的上涨幅度意味着在短短的三个月内,买入者已经有了相当于本金十余倍的暴利!如果投机侥幸成功,投资机构能日进千万,欣喜若狂。 当时有这样一个插曲:某机构客户代表上午打电话给公司本部,要求再想办法筹资,趁行情如火如荼再进1000万元,但过了一小时后,该客户电话再次打回本部,告诉那边说:1000万元不用筹了,我这边刚才已经赚出来了!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这种情况在今天很难再发生了。”陈进华感慨道。 在经历了国债期货风波后,陈进华投身于金属期货市场,在2004年随着黄金金融属性的日益凸现,开始正式进入黄金市场。他表示,这几年黄金投资由于以实物交易为主,参与规模不大,市场流动性不强,因此更多的是跟踪与分析外盘价格,进行市场服务工作。 陈进华说,现在国内期货市场已经规范了各类风险控制制度,给即将上市的黄金期货提供了一个黄金发展期,尽管要做的事还有很多,但黄金期货的问世,必将通过黄金远期价格发现机制的完善,推动利率、汇率的市场化,从而拓展国内金融产品创新空间,给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投资品种。 “前几年,我在黄金市场上更像一个‘开车者’,现在慢慢变成‘收费者’。”陈进华说。 由于国内没有形成黄金远期价格形成机制,投资者不得不利用境外黄金衍生产品来进行风险管理和投机交易。这让陈进华把主要精力放到价格分析中,协助投资者判断价格走势,像一个开车的人。而现在,随着国内各种黄金投资渠道的丰富,陈进华更愿意担任一个优质的服务商,提供各种交易通道。 “我希望有一天能扮演黄金市场的做市商,可以开展产品设计,推出各类黄金理财产品让投资者选择。”陈进华说。 陈进华认为,“赌徒”交易的心态不能再属于黄金市场,现在的投资机构更应该扮演市场推动者,扮演理性的投资者。当黄金期货、黄金ETF、黄金理财产品等全面问世时,黄金市场将引来一个全盛的发展阶段,投资者会发现,原来黄金可以成为继股票、房地产之后的第三个致富手段。本报摄影记者/王晓东 花絮Related 不辨“漆货”与“期货”,期货市场创立初期知者寥寥 在国内期货市场诞生初期,“期货”这个名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陌生。多数人不仅不了解是做什么的,甚至连“期货”怎么写都不知道。 成都的一位投资者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1992年,他开始参与期货,有一次和朋友聚会,别人问他最近在忙什么,他说在进行期货投资。 他的朋友很惊讶地望着他,说道:“你以前不是做饭店的吗?怎么现在开始卖油漆了?” 他听了后觉得很奇怪,怎么自己的回答让朋友理解成自己在卖油漆,询问后才知道,他朋友把“期货”理解成了“漆货”。 商品期货交易所瘦身 从50家到3家 中国商品期货市场诞生后,曾有过盲目发展期,国内期货交易所规模在1993年成达到50家之多,后来交易所展开了“瘦身运动”,到1995年,交易所规模缩减至15家,1999年进一步缩减至3家,即目前的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通过瘦身,商品期货交易所的运作更为规范,品种研发能力大幅提高,对于风险的控制也日趋增强。 大豆地震 强化国内企业的保值意识 2003~2004年间,国际、国内大豆价格大起大落,国内大豆期货价格从3000元/吨快速上涨至4200元/吨以上,中国大豆压榨企业追高进口大豆,当这些企业的采购结束后,大豆价格快速下滑,从2004年3月到2004年7月,大豆价格回到3000元/吨下方。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大幅亏损,很多企业甚至因此而倒闭。 这被市场人士称为大豆地震,这场“地震”虽然让国内大豆压榨行业重新“洗牌”,但是也让国内的企业意识到了利用期货市场保值的重要性,因为在大豆大涨大跌的过程中,那些大亏的企业,基本没有进行保值。 “期货豆农”付传义 2004年起,在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积极推广下,少数东北豆农开始接触期货,甚至有人参与期货。付传义就是参与期货市场的农民之一,他是黑龙江的一个种豆大户。从2004年起,他开始了解期货市场,开始的时候是关注期货信息,了解大豆价格的波动,从而安排生产。后来,他逐步参与到期货市场当中,在大豆播种的时候,如果大豆期货价格较高,他就尝试性卖出大豆,为自己种的大豆进行保值。 2004/2005年间,他通过期货市场的卖出保值,实现了丰产又丰收。 铜反向套利 2002年至2006年的金属牛市中,很多单边做多期铜的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而另一类投资者也同样获利丰厚。那就是从事跨市套利的交易者。这些交易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与伦敦金属交易所期铜之间存在一个价值波动空间,当两者的价差偏离这个价值区间后,套利机会就出现了。 而在这种跨市套利中,“反向套利”最为投资者熟悉,即买入国内期铜,卖出伦敦期铜,2003年至2004年中,反向套利的规模相当于20万吨铜的量。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