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产大豆紧俏 部分加工企业被迫停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3日 08:04 中国经营报
作者:索寒雪 正当食用油价格上涨,沿海压榨企业为利润欢欣鼓舞之际,内地一些使用国产大豆的压榨企业却陷入停产的窘境,一边苦等新一季大豆的大量“降生”,以压低市场价格;一边守候保护国产大豆的政策来临。 原料紧俏企业停产 进入9月,传统的销售旺季即将到来,黑龙江食用油压榨企业——阳霖油脂公司却正在计划停下部分生产线。该公司销售部经理无奈地告诉记者:“现在国产大豆价格很高,同时很难收到大豆,只能等秋收后新大豆进入市场后再开工。” 阳霖一直是中粮和嘉里粮油非转基因大豆食用油的代加工企业,共有3条生产线,是除九三油脂集团外的第二大非转基因大豆压榨企业。“工厂一旦停产,对中粮和嘉里的非转基因食用油的供应也将会暂时停止。”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同样与阳霖油脂公司处于国产大豆产区的九三油脂集团,原料收购公司人士同样向记者反映了目前的状况,“现在国产大豆的价格明显偏高,今年的产量比去年还要少,所以成本压力很大。” 至于国产大豆减产的原因,分析界普遍认为,是由于农民耕种面积的逐年减少以及主产区的天气恶劣原因,甚至有预测机构认为,部分地区国产大豆减产将接近30%。 由于原料供应的匮乏,不久前出现了每吨国产大豆油价格高出进口大豆油价格近千元的历史高位,并导致进口大豆油第一次大规模进入国产大豆产区。 进入停产“休眠”的不止阳霖一家企业,记者分别致电位于黑龙江佳木斯、黑河等主要大豆产区的油脂企业,他们纷纷表示已经进入停产状态,这些企业的产品主要用于本地销售和为其他品牌代加工。最早的企业于8月中旬便已经停产,以规避高价格的风险。为了保持“非转基因豆油”的品牌和传统,罕有企业使用进口大豆。 进口大豆首次入侵国产大豆产区 与使用国产大豆的企业相比,进口大豆压榨企业和贸易商,日子过很滋润——大豆供应量充足,价格相对较低。 据统计,仅今年7月份,国内进口大豆、豆油数量,比上一月增幅分别达到20%、149%。与停产的国产大豆压榨企业不同,一向以使用进口大豆为主、旗下品牌为“金龙鱼”的嘉里粮油集团日子显得悠然多了,“现在我们还没有消息,有哪个压榨工厂停产了。”嘉里的新闻发言人告诉记者。 国内食用油的两大航母——嘉里集团、中粮集团仅有少量产品原料为国产大豆,绝大多数产品以进口大豆为原料。为了便于使用进口大豆,嘉里集团、中粮集团的主要压榨工厂都建在沿海地区,知情人士透露称:“近期沿海地区压榨厂、精炼厂的开工产能出现了集中增长。” 根据海关数据预测,中国2007年进口大豆预计突破3000万吨。2006年我国进口大豆2827万吨,2005年为2659万吨。 不久前,沿海地区的进口大豆油“倒流”到黑龙江,并对国产大豆油的价格造成了冲击。 九三油脂集团人士心有余悸:“进口大豆油进入黑龙江主产区,对我们产生了一定冲击。”而按照通常的情况,进口的大豆油运抵内地,“要增加运输成本,通常要比国产大豆价格高才对。” 对于国产大豆油价格一度高出进口大豆油每吨近千元的差价,一位期货人士表示:“这种情况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的。” 在进口大豆首次入侵国产大豆产区,并形成价格冲击过程中,让多数使用高价国产大豆的压榨厂蒙受损失。 危局催生产业保护政策 保护国产大豆与保护国产大豆的压榨企业紧密相连。 据了解,从2003年起,国内大豆进口量便开始超过国内产量。2006年国内大豆进口量为2827万吨,而国内产量仅为1560万吨,前者约为后者的一倍,进而对国内黑龙江大豆产业造成冲击。 虽然近年来,国产大豆的使用企业多次呼吁,限制大豆进口的长驱直入,直到最近,商务部终于计划加强监控进口大豆的输入路径。 据了解,《大宗农产品进口报告和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试行)》正在加快制定中,根据目前已知的内容:从事大宗农产品进口的企业,其相关情况均需备案;相关企业在签订大宗农产品进口合同、货物在装运港出运、抵达目的港等相关情况,需在72小时内向相关部门汇报,汇报内容包括进口总量、出港时间、到港时间、进口价格等。 商务部已经公布了《实行进口报告管理的大宗农产品目录》,该目录中包括大豆和豆粕两类,并首选大豆产品进行跟踪。国内油厂将需要做好进口大豆的提前申报与到货情况报告。 商务部综合司处长刘力对此解释是:“近年来,大豆品种进口对国内冲击较大。所以,目录中首先选择大豆这个品种进行监测。”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