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预期将会减息 基金豪赌国债期货与期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 05:06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基金在美国10年期国债期货与期权净多持仓激增559%

  见习记者游石

  近日,美元汇率出现了深幅下跌,美国股市在经济走软的背景下创出了历史新高,大宗商品走势进一步的分化。

  不过,更让市场人士关注的却是美国债券市场。在大量涌入的资金推动之下,美国长期债券价格持续攀升,收益率则降至阶段性低点。无疑,在美国减息预期之下,全球资本流向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基金疯狂做多国债期货

  “至少有上千亿资本在豪赌美国长期国债。”某境外银行分析师表示,“他们除了直接买入长期债券以外,还热衷于用10%左右的保证金来买入国债期货,以博取更大的收益。”

  记者注意到,最近CBOT国债期货异常火爆,成交和持仓均双双放量,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公布的最新报告,截止11月21日CBOT的10年期国债期货与期权总持仓量达到272.2万手,较去年同期202.6万手持仓水平增加近35%;基金在美国10年期国债期货与期权上的净多持仓数量,由去年同期的5.8万手激增至21日的38.2万手,增幅多达559%。

  中国国际期货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张东升对此表示,自今年第三季度美联储停止加息后,就开始有资金陆续增持美国国债期货,而到了9月底、10月初市场最疯狂的时候,基金大举建仓做多美国10年期国债期货,其持仓量也达到了历史的新高。

  分析师表示,创纪录的期货头寸,表明了投资者和美联储之间对经济看法的差异日益加大。期货市场认为在未来六个月中减息的可能性十分高,他们似乎并不认同伯南克充满希望的经济展望。

  收益率降至10个月最低

  不断涌入的资金,推动了美国国债价格持续的上扬,促使10年期国债基准收益率降至10个月来以来的最低点。11月28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4.48%,较6月28日年内最高的5.24%下跌0.76个百分点,这是自今年1月27日以来首次跌破4.5%。

  “美联储连续加息的滞后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出来。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原油价格回落,导致通胀压力大幅减轻。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明年减息,长期国债得到各路资金的热烈追捧。”张东升表示,“从对冲基金在利率期货市场上庞大的对峙头寸,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利率倒挂暗示经济衰退

  “按照历史过往经验,如果出现连续9个月的利率倒挂,则征兆了经济前景不妙。”鑫国联期货副董事长洪江源对记者表示,“2003年中期,美国2年期和10年期债券利率差300个点。然而从2005年底开始,2年期和10年期国债利率出现了倒挂的现象,长期利率低于短期利率。这个情况断断续续持续到2006年5月,然后从5月份开始到现在6个多月时间里,则是一直连续的倒挂情况。”

  这种长短期利差收窄的现象被格林斯潘称为“利率之迷”,他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由于市场看淡长期经济发展趋势,大量投机资金融入短期资金、持有长期债券的套利因素导致长期利率走低。

  “最近欧洲也出现了类似的长短期利率倒挂情况,如果从利率这个角度去判断,经济预期不容乐观。”洪江源指出。“另一方面,市场资金急需寻求安全的避风港。美国资本市场有50万亿规模,包括国债、企业债券在内的债券市场规模有30万亿,美国股市有10万亿,其他市场也有10万亿。资金在这些市场沉淀下来,自然推高了金融资产的价格。”

  工商银行金融分析师肖雄文也表示,在美国股市处于历史新高、而经济可能放缓的情况下,追求安全的资金流入债市成为一种稳妥的选择。毕竟美国债市依然是全球流动性最好、收益率最高的市场,吸引了大量养老基金、石油美元、亚洲美元充斥其间,直接导致了收益率曲线倒挂的局面。

  流动性过剩推波助澜

  “金融资产价格高涨,全球范围流动性充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招商银行资金交易部段云飞指出,“当前资本流动性过剩主要来自中国、日本和欧洲。中国的流动性通过贸易不平衡流向美国,而日本的流动性通过利差交易流向美国。相对而言,亚洲国家的储蓄过剩,而美国储蓄又严重不足。”

  段云飞指出,尽管亚洲各国都在讲求多元化外汇储备,但目前主要还是在增量上进行调整。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中国、日本等高外汇储备国家实际并不希望美元过度贬值,正是因为如此美国金融市场的资金仍然充裕。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