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警惕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过热粮食安全产生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 04:11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刘文元 发自大连

  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促使我国玉米在工业上的需求大幅增长。不过,有关粮食专家认为,东北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已出现过热迹象,必须及时予以调控,否则可能会对我国的总体粮食安全产生影响。

  在日前于大连召开的粮食论坛上,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食经济协会会长白美清提出,目前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和物流产业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和总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他说,目前东北玉米调出量大幅下降,已由原来的1000多万吨下降到目前的100多万吨,这一数字还将随着当地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而继续减少;同时玉米深加工企业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白美清提供的数据显示,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对我国粮食整体安全有着难以撼动的重要地位。2005年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达72%以上,居全国之首;2005年东北商品粮总量达6400多万吨,约占全国的1/4以上。东北地区现有年粮食加工能力4049万吨,其中玉米为2046.5万吨,约占一半。保守估计,到2010年东北玉米加工能力将增至3825万吨,比2005年增长86.5%。

  中国粮油学会理事长朱长国认为,目前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已经明显出现了过热的迹象,也违背了我国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初衷,急需予以调控。他预计,从2007年开始,东北玉米外运可能全部停止,本地玉米产销达到紧平衡的状态,玉米深加工产业将成为决定玉米价格的主体。

  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东北地区的粮食库存与调出量正呈逐步减少的趋势:东北地区粮食库存已由2002年的9500多万吨降至目前的3500多万吨,净降6000多万吨,降幅达 63%;2005 年东北粮食外运5505万吨,预计今后将逐年下降,到2010年降为3010万吨,下降近一半。

  朱长国说,我国最早鼓励发展深加工产业的目的是为了消化大量积压的陈化粮,而目前发展的趋势已经成了加工产业消化大量新粮,各方抢购玉米的现象不时出现。他表示,我国的情况与美国不同。美国之所以大量发展玉米酒精产业,除了

能源代替,更多的是解决美国玉米的消化问题,因为美国的玉米产量占所有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政府必须想办法帮农民解决问题。而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问题应放在应该考虑的工作的首位,因此靠粮食转化解决能源问题更是不可能的。

  朱长国为国家调控玉米深加工产业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提高环保要求,从而加速企业的整合;二是限制玉米酒精企业的发展,具体可以通过取消补贴、限制市场销售渠道的方法;三是鼓励发展其他产品(如木薯、秸秆)的酒精生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