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美中经济降温绊倒商品狂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 11:35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作者:李昌鸿】

  受美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中国采取多种紧缩和降温措施及地缘政治出现缓和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商品市场的一股抛售潮席卷了全球,而原油价格的快速下跌和对冲基金改变

  投资策略更是加剧了市场的下滑。

  美中经济放缓预期是主因

  此次引发商品市场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出现持续放缓和中国采取多种措施给过快增长的经济降温,从而给国际商品市场发出了需求减弱的信号,引发了商品市场的抛售潮。

  美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其对全球的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

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和
能源
价格高企,去年火爆并且局部地区出现泡沫的美国
房地产
市场出现持续降温,一些投资者不得不哀叹,美国房地产价格近10年的上涨已经走到尽头。在今年第二季度,美国个人消费开支增长放慢,仅增长了2.5%,只有第一季度的一半。美国第二季度GDP增长只有2.5%,不及第一季度的一半,即便此后修订也只上调了0.4个百分点。瑞士信贷预测美国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仅为2.5%,低于过去三年的平均水平,其中房地产市场的下滑成最为关键的原因。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14日将其对2007年美国经济的增长预测由4月份的3.3%下调至2.9%,这更引发市场的担忧。

  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动力的中国,频繁出台紧缩政策也是引起商品市场下跌另一重要因素。今年上半年,中国的GDP增长10.9%,出现过热苗头,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降温,包括收紧土地闸门、两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上调基准利率等举措,中国的投资增速出现放缓。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8月份,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5%,增幅比7月份回落了5.9个百分点,这已经是连续第二个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国际市场迅速对这一信息作出反应,再加上美国经济出现持续降温,从而引发了国际商品市场出现了持续调整行情。

  油价下跌成为导火索

  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是引发商品市场下跌的一个导火索。自8月7日10月交货的纽约期油攀升至78.45美元以后,受美国经济持续降温、美国劳工节过后夏季用油高峰结束、黎以持续停火和伊朗在核问题上出现软化迹象等因素的推动,10月交货的纽约期油轻质原油便出现为期近1个月的调整和整体下滑态势,至上周五,纽约油价跌至63.3美元,创出6个半月以来的新低,较最高点下跌了19.3%。

  由于油价的下跌有利于减缓全球各国的通胀压力,从而对具有保值功能的黄金产生负面影响,加上投资者担忧金属类商品价格已达到年内的最高位,从而导致黄金在上周五跌至每盎司570.98美元,此前,在5月12日,金价曾触及730.4美元,达到26年新高。白银在上周大跌了13.5%至每盎司10.47美元,创出两个月新低;镍价暴跌9.1%;今年以来表现最好的铜在上周五出现大跌,与5月份创出历史新高的价格相比,铜价已下跌了19%。此外,农产品期货如橡胶、可可、咖啡和棉花等均出现下跌。

  对冲基金加速市场下跌

  对冲基金素常以强悍的短线操作风格见长,此次商品市场出现持续下跌与对冲基金迅速调整仓位也不无关系。通常在捕捉到牛市信号时,对冲基金迅速增仓做多,从而推高商品价格;而当嗅到市场出现调整的信号时,对冲基金便会迅速地调整仓位作逆向操作,从而加剧市场的下滑。

  专业网站TheBullionDesk.com专家詹姆斯·摩尔称,一旦对冲基金嗅到调整期来临时,便迅速采取做空的策略。BaseMetals.com分析师威廉·亚当斯称,此次市场出现持续下跌与一些基金对经济前景的担忧不无关系,他们由此纷纷采取减仓和做空的策略,从而加速了市场的下滑。

  从事对冲基金业务的香港东骥基金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庞宝林认为,此次商品市场出现持续下跌与对冲基金的操作也有部分关系。德意志银行首席亚洲策略师马歇尔 吉特勒称,市场的波动对对冲基金来说是有利的,他建议投资者增持债券,以防止美国可能出现衰退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而德银私人财富管理全球对冲基金投资主管马丁·凯勒认为,美国加息已经见顶,并预期明年美国有减息措施,许多基金因而退出商品市场转向投资国债,从而加剧了商品市场的下滑。

  近年国际油价的几次大跌

  ●2003年3月12日—3月18日

  由37.83美元跌至26.85美元,跌幅29.02%

  ●2004年10月26日—12月10日

  由55.17美元跌至41.36美元,跌幅25.03%

  ●2005年8月30日—11月18日

  由69.81美元跌至56.14美元,跌幅19.58%

  ●2006年8月7日—9月15日

  由76.95美元跌至63.03美元,跌幅17.73%(王 其)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