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2016年中晚稻托市收购启动时间分别为:安徽省9月26日、江苏省10月11日、黑龙江省10月25日、吉林省12月19日。


  今年最低收购价同比下调100元/吨,托市收购启动时间相对较晚,预计托市收购范围较上年收窄,将在部分主产省启动托市收购,启动时间将视市场价格走势而定。

    

  东北粳稻上市初期,价格整体偏低,随着后期上市量逐渐增加,价格小幅上行,但整体仍低于托市收购价,预计粳稻托市收购将在东北率先启动,提振市场价格围绕在托市价附近运行。南方粳稻少量上市,受终端大米销售不畅影响,米企收购谨慎,基本采用边加工边收购的方式进行。

  

  陈粮市场上,虽然政策性粳稻拍卖暂停,但受前期2013年超期存储粳稻大量投放的影响,市场整体供给充足、购销清淡,陈稻价格或将维持弱势运行。另外,黑龙江省粮食局已于10月中旬开始甄选参与稻谷委托加工竞标水稻加工企业的名单,预计大米竞价销售试点工作将在黑龙江省快速展开,具体去库存效果如何,还有待市场检验。


  随着2017年稻谷托市收购工作陆续启动,稻谷库存水平将进一步增加,政策性稻谷去库存压力依然较大。国家公布201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为2300元/吨,较2017年下降60元/吨,与市场预期基本相符。


 2018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或取消!

  受小麦最低收购价下调带动,稻谷最低收购价改革预期大大增加,市场普遍预测2018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将取消,中晚稻最低收购价大幅下调。


  后期非政策性收购或将更加谨慎,最低价收购仍将是稻谷市场收购的主力。长期看,粳稻市场需重点关注国家政策性稻谷去库存方式、实施大米竞价销售试点方案的效果以及调低最低收购价和拍卖底价的可能性。


  10月中下旬,粳稻陆续收获上市,受播种面积增加、生产条件整体较好影响,粳稻丰产预期较强。由于2017年粳稻托市收购价下调幅度较大,新稻价格低开运行,各方主体入市收购相对谨慎,托市收购或将择机启动,继续主导今年粳稻收购市场。


 今年粳稻产量到底咋样?

  10月下旬,黑龙江粳稻基本收割完毕,处于集中上市阶段,吉林、辽宁粳稻收获近九成,南方的江苏和安徽已收获八成左右,部分地区早熟粳稻已经陆续上市,整体收获进度较快。

  

  2017年受种植结构调整影响,粳稻种植面积因玉米改种而继续显著增加,加上生长期气候条件较好,粳稻长势良好,基本达到正常年景水平,市场普遍预计今年粳稻将实现丰收增产。

 

  预计,2017年我国粳稻种植面积约1.38亿亩,同比增加430万亩,增幅3.21%;粳稻产量约7000万吨,同比增加185万吨,增幅2.71%。


 新稻上市后,价格有何走势?

  黑龙江产区新稻上市以来,价格低开运行,由于部分地区粳稻籽粒成熟度不够,出糙率、出米率下降,质量略低于去年水平,收购价格也比去年同期低100~160元/吨,农民惜售心理较强,等待国家托市收购政策启动意愿较强。

  

  据监测,截至10月末,黑龙江建三江普通粳稻收购价3000元/吨,哈尔滨长粒香3080元/吨,五常稻花香5600元/吨。由于新粮上市初期价格偏低,储备企业采购积极性较高,补库意愿较强;大米加工企业因考虑加工成本,主要采取边采购边加工的方式,新陈掺兑维持生产。

    

 辽宁粳稻质量较好,且优质粳稻种植比例偏高,用粮企业收购积极,市场优质优价特征明显,10月末盘锦二等粳稻收购价3120元/吨;安徽粳稻上市量偏少,安庆、太湖、桐城等地新季粳稻收购价2960元/吨,基本稳定在托市收购价下方;江苏粳稻零星上市,由于前期温度略低,导致新稻出米率偏低,价格整体较低,预计后期随着收购主体的增多,粳稻价格有望小幅上涨。


 新米价格较往年有何变化?

  受粳稻最低收购价下调影响,今年米企采购原粮成本下降,直接带动米价下调,圆粒米和长粒米价格均低于去年同期。10月末产区新米开始陆续上市,未来一段时间,随着粳米上市量增加,价格还将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但下行空间有限。

 

  近期东北粳稻大量上市,天气晴好利于新稻储存,农户惜售持粮待涨心理增强,部分米企已开始提价收购粳稻。

   

  目前粳稻托市收购还未正式启动,但各主产省已经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后期随着托市收购陆续启动,将拉动粳稻价格逐渐向托市价靠拢。


  由于今年粳稻扬花、灌浆期温度偏低,新稻出米率普遍偏低,大米市场优质优价特征明显,预计后期普通米和优质米的价格分化将更加严重。据中华粮网监测,截至10月30日,黑龙江建三江圆粒粳米批发价4160元/吨,五常稻花香优质米出厂价11800元/吨,吉林松原超级稻米出厂价4600元/吨。南方产区由于粳稻刚刚开始上市,新米上市量偏少,还未形成市场主流价格。


作者:徐彦;来源:粮油市场报;农产品期货网转载本文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并不表示本网认可文中作者观点。若转载文章作者有认为本网有不妥之处,请致电本网010-51289506联系,本网将立即与您磋商并解决相关事宜。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