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09日 21:29 新浪财经 微博

  【摘要】供应压力不减、需求疲软仍是抑制玉米期价的主要因素。今年新玉米上市,适逢国家首次下调临储玉米收购价格,且玉米饲用需求并没有明显改善,因此预计连玉米期价后市将继续走弱。

  一、连年收储使得玉米库存几近饱和,供给压力不减

  先看玉米供给面,近年来,受国家收储政策的提振,国内玉米价格远高于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的价格,玉米库存量空前增加。尤其是黑龙江、吉林的玉米库容,几近饱和,市场货源充足。近年来,我国实行主产区粮食临储政策,2013、2014年度,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11个玉米主产区连续收购玉米,库存上升至1.5亿吨。在政策引导下,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依然较高,市场供应不断增加。虽然今年东北部分地区遭遇干旱,2015/2016年度中国玉米产量预测值下调至2.29亿吨,较早先预测值下调300万吨,但仍创下中国玉米历史最高值。另外,海关总署数据显示, 2014/2015年度以来,我国累计进口玉米535万吨,同比增长64%;累计进口高粱达909万吨,同比增长175%;累计进口DDGS468万吨;累计进口大麦856万吨,同比增长107%。玉米替代品进口大幅增加,替代作用明显,压制国内玉米消费。与此同时,玉米市场还面临以下两重风险,一是抛储价格变动的风险。目前,政府每周都在抛售玉米临时储备,但由于抛售价格偏高,超出市场均价,市场成交清淡。今年临储玉米拍卖虽然启动较早,但拍卖成交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据统计,今年临储玉米拍卖至今累计成交566.9万吨,进口玉米累计成交14.8万吨,跨省移库玉米累计成交仅1.88万吨。经过近两年的拍卖,2012年的3083万吨临储玉米成交2137万吨,2013年的6919万吨临储玉米成交915万吨。后期需要观察政府是否会迫于库存压力而低价抛售。二是收储政策变动的风险。已公布的收储价格为1元/斤,合2000元/吨。市场普遍认为今年东北产区的库容有限,只有4000万吨。若政府在收储的过程中出现库容紧张的问题,导致高品质玉米无法入库,那么其可能流入期货市场。玉米抛储价格大幅走低或者收储玉米数量受限的话,市场上可流通的高品质玉米增多,会给价格带来压力。

  二、新玉米上市又逢国家下调临储收购价

  2015年国家继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2013年和2014的玉米收储价格一致,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国标三等质量标准)内蒙古、辽宁为2260元/吨,吉林为2240元/吨,黑龙江为2220元/吨,而今年,各产区收购价格统一为2000元/吨。此外,今年的收储政策还对达不到质量标准的玉米如何处理做出了具体要求,2013年和2014年则没有要求。今年质量不达标的玉米,由地方政府按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食品安全地方负责制对其组织收购,其中不完善粒中生霉粒含量超过2%的,要按规定用途使用。2013、2014年生霉粒含量则扩大到5%。政策释放出玉米市场回归市场化的信号,这对玉米期价合约形成利空。

  今年新玉米上市,适逢国家首次下调临储玉米收购价格,在市场一致看跌的氛围中,新玉米现货价格大幅下跌。目前,国内新产玉米已开始集中上市。由于在今年玉米生长期和收获期,各产区天气状况良好,今年新产玉米质量好、产量高,种粮农民普通认为新产玉米能卖个好价钱。但现在的情况是,河南滑县某些个体粮点水分15%以内的新产玉米收购价为1620元/吨,每吨比去年低了数百元,在去年同期,河南大部分地区新产玉米收购价在2400元/吨左右,2013年及以前年份新产玉米收购价也均处在当年年内的高位。但今年新产玉米上市以后,市场收购价却出现了持续下跌,特别是国庆长假期间,很多产区玉米收购价加速下跌,当前东北地区新产玉米收购价已跌至2000—2050元/吨,河南、山东、河北等内地新产玉米收购价已跌到1600—1750元/吨,内地个别偏远地区新产玉米收购价甚至跌到了1600元/吨以下。今年东北地区新产玉米国储收购价不但比去年下调了220—260元/吨,而且对质量要求也比较严格,估计收购总量不及往年,市场上可供流通的玉米数量将大幅增加。由于今年玉米收储价格下调幅度大于市场预期,加上东北各产区仓容紧张和陈玉米库存庞大,市场预期今年新产东北玉米会大量流入到内地,国内玉米市场的供应压力将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东北产玉米国储收购价下调削弱了政策支撑价格的力度,打消了市场看涨的心理,特别是今年的东北产玉米国储收购价格是在新产玉米大量上市前公布的,这让市场在新产玉米上市前就扎下了价格持续下滑的“根”。现货市场购销清淡,9月中下旬,东北港口玉米价格稳中有降,南方港口玉米价格继续走弱,东北和华北产区深加工企业挂牌价格稳定,南方销区饲料厂收购价格仍在下降。东北产区内,黑龙江深加工企业大多停收,中粮肇东暂停收购,此前三等粮源挂牌价为2100元/吨,且中粮龙江挂牌价为1860元/吨,基本无量。此外,吉林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价稳定,前期,嘉吉生化三等粮源挂牌价为2100元/吨,公主岭黄龙及中粮生化三等粮源挂牌价为2220元/吨,梅河口阜康酒精二等粮源挂牌价为2160元/吨,日收购2000吨,吉林乙醇挂牌价为2110元/吨,日收购2000吨。华北产区内,基层贸易市场购销清淡,市场需求量较少,天津港到港价格为2150元/吨。河北秦皇岛骊骅淀粉玉米收购价格下降,新陈粮同价,为1950元/吨,水分在30%以内按1∶1.2扣量,水分在30%—35%按1∶1.5扣量,水分在35%以上,按1∶2扣量。南方销区内,江西赣州地区玉米跟随广东港口的降价,优质玉米汽运到货价格在2450—2460元/吨,且海南海口地区集装箱码头报价为2350元/吨,算上至饲料企业的平均运费30元/吨,价格周比下调50元/吨。据了解,当前(10月22日)吉林等东北玉米产区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在1850元/吨左右,燃料乙醇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仅在1800元/吨左右。在内地产区,玉米价格更是低得令人吃惊。据了解,河南南部农户玉米收购价已跌到了1500元/吨(霉变粒在3%及以上),河南北部可以达到饲用标准的过风过筛后的玉米散粮汽车板价也仅为1700—1760元/吨,山东、河北已零星上市的新产玉米粮库收购价为1600—1660元/吨。

  三、下游需求持续疲软,不见起色

  玉米下游需求主要体现在饲料需求和深加工需求方面,目前饲用和工业用都处于萎缩状态。饲料方面,中国经济下行导致下游蛋白需求不佳,尽管猪肉价格飙涨,但这是因为存栏量处于低位,生猪供应减少所导致的,根据行业预测,占据玉米市场68%左右的玉米饲用消费规模将下降1000万—1500万吨。农业部发布的报告显示,8月份生猪存栏3.87亿头,环比增加0.5%,同比减少10.40%;能繁母猪存栏3860万头,环比减少0.40%,同比减少14.20%。从数据看,生猪存栏量环比数据连续两个月改善,未来生猪存栏量或有增加过程,预计饲用原料需求在第四季度回暖。但存栏量企稳至饲用原料增加需要一定的传导时间,对于目前疲软的玉米价格难以形成有效提振。与此同时,进口杂粮价格优势还很明显。广东港口进口饲用大麦报价1600元/吨,进口高粱报价1800元/吨左右,而港口国产玉米报价2180元/吨左右,杂粮较玉米仍具备较明显的价格优势。除此之外,进口杂粮库存仍较高,将继续抑制玉米饲用需求。且饲料企业普遍看空玉米市场,随用随采的备货节奏颇受市场青睐,饲料企业备货需求不能被激发。展望后市,国内玉米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将支持饲用企业维持低库存、甚至“零库存”的采购模式,而这种采购方式在不景气的市场氛围中将加剧玉米价格的弱势。深加工方面,玉米价格下跌为深加工企业带来利润改善的机会。玉米成本降低带动深加工企业开工率提升,但随着淀粉、酒精供应增加压力发酵,下游产品价格亦出现大幅下跌。当前,吉林长春等地淀粉销售价格较10月初下降超过250元/吨,河北、山东等地淀粉销售价格较10月初下降300元/吨;黑龙江肇东地区DDGS销售价格较10月初下跌超过300元/吨,吉林、山东等地的DDGS销售价格较月初下跌超过200元/吨。淀粉、酒精等下游产品销售不畅,将反过来制约深加工企业开工率,进而影响玉米需求改善进度。受到产能不断提升、需求持续降低以及政策限制等多方面因素抑制,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持续疲软,淀粉及酒精销售价格下跌超过200元/吨,深加工企业持续亏损。目前酒精行业与淀粉行业的开工率分别只有40%和53%,难以提振深加工玉米需求。整体来看,玉米深加工行业持续亏损,开工率严重偏低,未来新玉米上市后,行业压力将更加突出,消费难言乐观。

  四、后市研判及操作策略

  综上所述,一方面,由于连年收储使得玉米库存几近饱和,供给压力不减,且今年新玉米上市又逢国家下调临储收购价,现货市场购销清淡;另一方面,下游需求持续疲弱,不见起色,无论是饲料需求还是深加工需求,均处于萎缩状态,并无明显改善,因此预计连玉米期价后市将继续走弱。选择适量做空的操作策略。

  具体操作计划如下:

  交易对象:c1605合约

  交易方向:做空

  进场点位:1815-1817

  资金占用:20%

  目标价位:1700-1800

  止损价位:1850-1890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