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7日 10:42 新浪财经 微博

  美豆产量预期增长及南美大豆出口超预期增长,对豆类价格形成较大压力。但是,当前的价格已充分反应了供应端的利空因素。考虑到美国大豆压榨需求坚挺、南美大豆的出口高峰期接近尾声,笔者判断,豆粕的整体供需形势有了较大的改善,短期的系统性风险基本消除,预计豆粕期价或将探底回升。

  (一)大豆供应压力开始趋缓

  美国农业部8月份的供需报告预计15/16年美国大豆期末库存为4.7亿蒲式耳,较上月上调4500万蒲式耳,但仍低于6月的预估值4.75亿蒲式耳。预计15/16年全球大豆期末库存为8690万吨,较上月下调490万吨,这是自5月以来的第三次下调,累计下调幅度为9.66%。全球大豆库存的连续下调主要是由于中国、欧盟和美国压榨量上调。不过,全球大豆库存仍处于历史高位。

农业部报告时期

2015/16年度美国大豆期末库存

2015/16年度全球大豆期末库存

8月份预测值

4.70亿蒲式耳

8690万吨

7月份预测值

4.25亿蒲式耳

9180万吨

6月份预测值

4.75亿蒲式耳

9322万吨

5月份预测值

5.00亿蒲式耳

9620万吨

  表1 全球大豆及美国大豆期末库存预测情况对比

  美豆预期增长的形势较为明朗。各大机构最新的报告均上调美豆产量。私营分析机构Informa Economics公司称2015年美国大豆产量将达到39.24亿蒲式耳,单产为每英亩47.0蒲式耳,均高于该公司8月份的预测值,但是低于2014年的创纪录产量39.69亿蒲式耳。美国商品经纪公司福斯通(FCStone)预测美国2015年大豆平均单产为每英亩45.4蒲式耳,高于早先预测的45蒲式耳/英亩,低于美国农业部8月份预测的46.9蒲式耳/英亩。福斯通预期美国大豆产量将达到37.91亿蒲式耳,高于早先预测的37.97亿蒲式耳,低于美国农业部8月份预测的39.16亿蒲式耳。美国商品经纪和分析公司艾伦代尔(Allendale)在8月17日到28日期间对美国28个州的农户进行调查,9月2日公布了调查结果。预测大豆平均单产预计将达到每英亩45.4蒲式耳,产量预计将达到37.91亿蒲式耳。美国农业部将在9月11日更新产量预测值。自6月底以来,美国大豆作物状况好于正常水平,过去七周的优良率稳定改善。巴西农户将于9月开始种植2015/16年度大豆。巴西雷亚尔汇率持续下跌,提高大豆种植利润,可能促使农户种植更多的大豆。

  (二)美豆需求量呈增长态势

  从目前美豆出口数据来看,美豆的需求量呈现增长态势。这里有二个数据可以作为参考,一个是美国大豆周度出口销售数据。截止到8月27日的一周,美国大豆净销售量为147.23万吨,高于前一周的132.58万吨。其中,2015/16年度大豆净销售量为153.27万吨,高于前一周的145.74万吨。

截止日

2014/15年度

2015/16年度

净销售合计

827

-6.04

153.27

147.23

820

-13.16

145.74

132.58

813

4.64

78.44

83.08

86

9.63

66.05

75.68

730

-44.73

102.42

57.69

723

41.67

89.91

131.58

716

8.08

24.18

32.26

  表2 美国大豆周度出口销售数据  单位:万吨

  另一个是美豆出口检验数据,截至8月20日当周,美国大豆出口检验量为21.01万吨,低于一周前的37.67万吨,高于去年同期的14.57万吨。本年度累积出口检验量为4960.7万吨,比上年同期的4335.2万吨提高14.4%。

  另外,由于豆粕出口需求强劲,美国大豆压榨量超出预期,并且持续打破新的月度压榨历史纪录。美国全国油籽加工商协会(NOPA)数据显示,NOPA会员企业在2015年7月份压榨了1.452亿蒲式耳大豆,相当于395.2万吨,这要高于6月份压榨的1.425亿蒲式耳,比去年7月份的压榨量1.196亿蒲式耳高出21%,也高于报告出台前市场预期的1.415亿蒲式耳。

  从时间点上看,南美大豆出口通常在7-8月结束,但今年由于巴西大豆产量创纪录且阿根廷库存较高,可能会延长其出口进度。另外,今年巴西物流状况显著改善,港口能够更好应对庞大的出口供应。据船运机构Williams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抵达巴西港口等待装运大豆和玉米的货轮数量可能比上年同期增长73%。美国农业部在8月份供需报告中将2015/16年度巴西大豆出口数据上调375万吨,为5450万吨,将阿根廷大豆出口数据上调105万吨,为975万吨。今年夏季巴西和阿根廷大豆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中国7月份大豆进口量达到950万吨,创下历史同期最高,其中,自巴西进口大豆为637万吨,同比增长22.1%,这促使美国农业部将2014/15年度中国的大豆进口数据上调300万吨,为7700万吨。另外,自年初以来,巴西雷亚尔汇率已经下跌近25%,巴西大豆已经变得更加有竞争力。巴西农户利用巴西雷亚尔下跌的机会积极预售2015/16年度大豆。截至7月底,巴西农户已经预售25%的2015/16年度大豆。相比之下,上年同期的预售比例只有7%。不过,美豆销售旺季通常在9-12月,这一时期的出口量一般占全年总量的70%。笔者预计今年晚些时候美国的大豆出口有望突然加快,届时美国大豆将更有竞争力,南美供应将会枯竭。数据显示,今年巴西大豆出口在6月份达到顶峰,为981万吨,7月份降至844万吨,虽然高于去年同期的604万吨,但是,从历年的数据来看,7月份以后的出口呈大幅下降的趋势。根据最近5年的数据判断,8月份出口将下降至600万吨以下,到9月份则继续降至400万吨以下。

月份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1

8.53

3.1

0.02

101

20.8

2

86.9

279

95.9

157

22.5

3

559.2

623

354

424

273.4

4

655.1

825

715

443

509

5

934.1

761

795

728

530.6

6

981

689.3

657

484

455.4

7

844

604.3

566

413

373.8

8

 

411.9

540

243

369.2

9

 

266.9

347

315

279.8

  表3 巴西大豆出口数据  单位:万吨

  (三)中国豆粕需求缓步回升

  我国豆粕的需求关键在于猪饲料环节,其中又以生猪存栏水平的高低至关重要。农业部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生猪存栏38538万头,同比减少10.30%。自2013年底以来,中国的生猪存栏量大幅减少约20%或1亿头。不过,7月数据是环比增加0.20%,这是自2014年10月以来首次实现环比增加。能繁母猪存栏3876万头,同、环比分别下跌14.5%和0.6%。能繁母猪存栏量自2013年8月的峰值5013万头开始下降,已经连续23个月下降。一方面,生猪存栏的大幅下降降低了对豆粕饲料的需求,对豆粕价格形成较大利空因素。另一方面,生猪供应缺口拉高猪价。根据中国畜牧业信息网数据,截至8月28日当周,22个省市生猪平均价格为18.42元/千克,高于上一周的18.28元,是2011年10月以来新高水平。伴随生猪价格的持续走高,生猪养殖利润大幅回升,生猪养殖行业从第二季度开始呈现扭亏为盈的局面。目前每头生猪自繁养殖利润达到490.40元,高于上一周的440.00元,是最近3年以来的新高,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养殖户补栏积极性。考虑到二季度以来后备母猪补栏上升,加之猪价起来后,母猪主动淘汰量急剧减少,因此预计8、9月份开始,能繁母猪存栏会企稳回升。蛋白粕需求继续受到牲畜存栏量提高、养殖规模以及饲料需求增长的驱动。目前豆粕价格低廉,加上国内菜籽粕供应可能耽搁,将支持2015年下半年豆粕需求恢复。但这些利好因素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性,数据显示,广东进口大豆压榨利润自8月13日的高点157元/吨降至9月6日的-12元/吨。张家港豆粕现货价格自8月12日的高点2880元/吨跌至9月6日的2600元/吨。

  (四)豆粕价格走势相对强于美豆

  从盘面上观察,大连豆粕1601合约整个8月份期价的实际跌幅并不大。数据显示,8月初的最低收盘价出现在8月3日,为2665,此后第二个更低的收盘价出现在8月24日的2629。也就是说,月末的低点较月初的低点仅仅相差36。另外,从本轮下跌的时间点观察,豆粕1601合约自8月13日开始下跌,至8月24日最低接近2600,按收盘价计算,短短8个交易日累计跌幅3.84%,虽然下跌速度较快,但远低于美豆同期的跌幅(5.70%)。笔者判断,豆粕价格走势相对强于美豆,这主要是基于国内豆粕供应压力减缓而需求上升。本轮下跌更多的是由系统性风险引发。从日线图上观察,豆粕1601合约两度跌至2600关口均未能跌破,这表明该价位具有极强的支撑力度。从周线图的角度来看,自去年7月以来的下跌形态依然有效,上方压力为40周均线。换言之,豆粕只有向上突破2800关口,才有可能完全走出新一轮的上涨行情。

  交易策略

  豆粕1601合约以逢低做多为主,关键支撑点定为2650及2600,关键阻力位定为2800及2900。以接近支撑位开仓,破位止损;以接近阻力位减仓,有效突破后增仓。仓位控制在最大60%,初始建仓10%,并以部分仓位做换手交易,高抛低吸,反复操作。

  德盛期货1队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0